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属于哪一类资源节约型技术

都属于。测土配方施肥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缓释”是指化学物质养分释放速率远小于速溶性肥料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态养分的释放速率;“控释”是指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释放按照设定的释放模式(释放率和释放时间)与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相一致。

水肥一体化技术,指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

它们不同程度的节约了社会资源,是国家目前大力推广的农业施肥技术。尤其是水肥一体化技术。

扩展资料:

避免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易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最终肥效发挥慢的问题;尤其避免了铵态和尿素态氮肥施在地表挥发损失的问题,既节约氮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所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使肥料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据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研究,灌溉施肥体系比常规施肥节省肥料50%~70%;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和果园中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人为定量调控,满足作物在关健生育期“吃饱喝足”的需要,杜绝了任何缺素症状,因而在生产上可达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良好的目标。

蜜柚树缺锌施肥可以用手工浇灌吗

蜜柚缺锌时,随着新梢叶片开始老熟,叶脉间出现黄色斑点,逐渐发展形成肋骨状的鲜明黄色斑块。缺锌严重时蜜柚顶枝纤细,节间缩短,叶片呈丛生状,直立窄小,随后小枝干枯死亡。
具体措施蜜柚施锌可采用土施、喷施和水肥一体化等方法,若缺锌严重时,可采取土施与喷施或水肥一体化相结合的方法。土施时,一般每亩施用一水硫酸锌ZnSO4·H2O1~1.5公斤,与有机肥混匀后于秋季施入。
喷施沃叶锌肥时,浓度1000-1500倍液以为宜,还可以喷施1%尿素溶液或其他沃叶叶面肥、抗旱抗逆制剂、农药等,分别在春梢期和秋梢期进行。或者在春梢期,将硫酸锌(每亩ZnSO4·H2O1~1.5公斤)溶解于灌溉水中,通过灌溉管道随水滴施,实现水肥一体化应用。
锌肥可与氮肥、钾肥混施,但只能与酸性磷肥(如过磷酸钙、磷酸脲等)混施。改良柑橘园土壤酸性有利于提高锌肥利用率。土壤pH值小于5.5的果园,每亩施用石灰或白云石粉60~80公斤,50%秋季使用,50%夏季使用,同时配合施用锌肥,以避免施用石灰后影响土壤锌的生物有效性。

设施连作障碍原因与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设施蔬菜生产中的连作障碍普遍存在,主要因素包括根基微生物影响、次生盐渍化、植物自毒作用等。调控措施包括轮作和间作套种、增施有机肥料、选育抗性品种、嫁接栽培、添加吸附剂、合理灌水和施用化肥、土壤消毒处理等。现概述了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成因和缓解措施研究成果,以期为调控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提供借鉴,并对未来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展望。

连作障碍是指同一作物或近缘作物连作以后,即使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生育状况变差的现象。目前,认为引起作物出现连作障碍具有诸多原因,如根际微生物与其分泌物、盐碱化、植物自毒作用等,同时,还有诸多的人为因素,如:不合理使用肥料、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等,引起养分不均衡、土壤盐分积聚等问题。

1、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成因

(1)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连作条件下土壤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尤以植物残体与病原微生物的分解产物,对植物有致毒作用,并影响植物根系分泌物正常代谢。土壤微生物和酶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动力,土壤中所进行的一切生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由微生物和酶作用才能完成。大棚蔬菜连作土壤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但有害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研究了日光温室栽培蔬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发现日光温室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比露地都有所增加,真菌表现为腐酶数量增加,木霉数量降低,放线菌数量随温室使用年限增加而降低。研究发现,花生种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真菌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细菌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连作3年后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减少了73%;土壤中细菌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采用营养基质栽培黄瓜,连作第5荏黄瓜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荏次,微生物碳代谢能力、微生物多样性各项指标及对单一碳源的高利用碳源数均在各荏中最高;在连作第11荏后微生物碳代谢能力显著下降,微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微生物对根分泌作用的影响,包括4个方面:①影响根细胞渗透性;②影响根的代谢活动;③对根分泌的某些化合物吸收与转化;④改变根际营养物质对植物的有效性。

(2)次生盐碱化对于土壤连作的影响

连作影响土壤养分的分配和平衡。在设施内植物对所需养分年年不断吸取,土壤营养元素必然缺乏,而对其不需要或需要较少的元素则积累过多,土壤内养分平衡必然失调,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次,各种植物根系分布有深有浅,年年连作根系吸收范围较为固定,造成营养缺乏。连作使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质地变得粘重,土壤砂粒含量下降,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土壤pH和全盐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持续下降,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大棚内多为人为浇水,而得不到雨水淋洗,造成次生盐渍化。

土壤表层水分不断蒸发,深层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上移,致使深层土壤盐分积聚到表层。土壤溶液浓度增加,使土壤的渗透压加大,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弱,严重影响蔬菜生长,易受病害侵染。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出现不同程度的盐害,减产幅度逐年增大。土壤耕作层变浅,大棚内多为人工操作挖翻,翻耕深度不够,使土壤耕层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根系的伸展,造成植株生长发生障碍。

2、设施连作障碍的治理措施

(1)轮作和间作套种

轮作和间作套种能显著增加基质中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土壤微生态得到极大改善,对减轻连作障碍效果显著。玉米、大豆根系分泌物可促进马铃薯块茎萌发和萌芽生长。大蒜与瓜类轮作可显著减轻连作造成的瓜类枯萎病害;黄瓜和番茄交替种植能显著提高黄瓜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番茄轮作能降低黄瓜连作土壤容重和电导率,提高土壤pH,增加碱解N、有效p和有效K的含量。由此可见,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套种对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作用明显,可减少病原真菌数量,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中有养分含量,使土壤环境向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发展。

(2)增施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富含生理活性物质,施用后能提高根际土壤和根系酶活性,提高有机质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根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还可以提高连作土壤微生物活性,减轻自毒作用。增施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同时可减少设施甜瓜土壤中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密度和根中卵块的数量,直接或间接提高防治根结线虫的效果。辣椒结果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果实中硝酸盐的含量。施用专用微生物肥后,连作番茄土壤的有机质、全N、速效P、速效K均有提升。增施有机肥不仅可改善根系生长状况,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减轻根结线虫危害,提高作物抗性。

(3)选用抗性品种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抗性育种,渗入揭示寄生线虫与作物间互作的分子机制,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抗线虫策略。针对设施蔬菜的凋萎病、黄萎病、黑腐病、根结线虫等问题,可以通过选育有针对性和抗性的蔬菜品种,用于消除其危害。

水肥一体化实现了水肥管理的革命性转变

我国传统施肥不但造成了肥效的严重流失,还对土壤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与传统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实现了水肥管理的革命性转变,即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浇地向浇庄稼转变、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水肥分开向水肥一体转变,增产增效优势集中体现。少量多次浇水施肥,实现均匀持续供应。传统的浇水和施肥方式,作物往往在“饥饿”和“过饱”两个极端之间反复,不能均匀地“吃喝”。而采用微灌水肥一体化,灌水和施肥次数增加,每次的灌溉和施肥量减少,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保证作物“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吃饱不浪费”,水分养分均匀持续供应。

集中供应作物根区,水肥吸收直接快速。传统土壤施肥,氮肥常因淋溶、反硝化等而损失,作物中后期的灌溉和施肥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或操作不便等原因难以落实。如小麦适时浇好灌浆水能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提高粒重,但传统灌溉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后,田间进行封垄,常规条件下难以进行施肥、灌水。采用水肥一体化,人员无需进入田间,通过管道就可以方便地进行灌水施肥,能够保证中后期水分养分供应充足,利于产量形成。

实现水肥耦合,养分吸收全面高效。在水肥一体化模式下,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管道以微灌的形式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养分直接以水溶态供应给作物,不仅吸收速度快,而且易于根据作物生长状况调节施肥比例,补充中微量元素,作物养分供应更加全面高效。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中的几个常见问题解答

1、在滴灌施肥过程中如何避免过量灌溉看

  滴灌施肥只灌溉根系和给根系施肥。因此一定要了解果树根系分布的深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小铲挖开根层查看湿润的深度,从而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过量灌溉。或者地里埋设张力计监控灌溉的深度。

  2、在雨季土壤不缺水,如何通过滴灌系统施肥看

  在土壤不缺水的情况下,施肥要照常进行。一般等停雨后或土壤稍微干燥时进行。此时施肥一定要加快速度。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完成。施肥后不洗管,等天气晴朗后再洗管。如果能用电导率仪监测土壤溶液的电导率,可以精确控制施肥时间,确保肥料不被淋溶。

  3、肥料的浓度如何控制看

  很多肥料本身就是无机盐。当浓度太高时会逗烧伤地叶片或根系。通过灌溉系统喷肥或滴肥一定要控制浓度。最准确的办法就是测定喷施的肥液或滴头出口的肥液的电导率。通常范围在1.0-3.0ms/cm就是安全的。或者水溶性肥稀释400-1000倍,或者每方水中加入1-3公斤水溶性复合肥喷施都是安全的。对于滴灌,由于存在土壤的缓冲作用,浓度可以稍高一点也没有大的影响。

  4、滴灌施肥的顺序是什么看

  一般先滴水,等管道完全充满水后开始施肥,原则上施肥时间越长越好。施肥结束后要继续滴半小时清水,将管道内残留的肥液全部排出。许多用户滴肥后不洗管,最后在滴头处生长藻类及微生物,导致滴头堵塞。准确的滴清水时间可以用电导率仪监控。

  5、滴灌系统一般能用多少年看

  滴灌管有多种规格,壁厚从0.2毫米至1.2毫米。很显然越厚越抗机械损伤。所有滴灌管都加有抗老化材料。在没有机械损伤的情况下,厚壁和薄壁滴灌管的使用寿命是一样的。很多薄壁滴灌带寿命短主要是机械破损,导致漏水。从机械破损的角度,越厚的滴灌管寿命越长。不同作物及栽培方式对使用年限要求不同。一般栽培密度大的作物(如草莓)使用设计年限为1~3年的产品较为经济合理,而栽培密度小的果树使用设计年限为8~10年的产品较为经济合理。当然,使用寿命长,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也会高一些。

  6、滴灌施肥系统的价格是如何构成的看

  滴灌施肥系统的造价主要由设计费、设备材料费、安装费等三部分组成。具体价格取决于地形条件、高差、种植密度、土壤条件、水源条件、施肥设备类型、系统自动化程度、材料型号规格、系统使用寿命、技术服务等级等因素。因此滴灌系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价格。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目前滴灌系统的价格在每亩400-1500元间变化。

  7、以果树为例,安装滴灌是否划算看

  高标准建设的滴灌系统造价在1500元/亩左右,设计寿命为10年,折合每年成本为150元/亩。安装滴灌后,一方面可以节省肥料开支,按省肥30%计算,每年可节约开支450元/亩;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收入,以增收10%计算,每年可增收800元/亩,这还没有考虑到节工和保障丰产等隐性价值。可见,果树安装滴灌是十分划算的。

  8、过滤装置如何维护看

  常用的过滤器有离心式过滤器、筛网式过滤器、叠片式过滤器、砂石过滤器等。要经常检查筛网过滤器内的滤网,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或更换,灌溉季节结束时,应取出筛网过滤器的滤芯,刷洗凉干后备用。

  手工清洗:扳动手柄,放松螺杆,拆开压盖,取出滤芯,用刷子刷洗滤芯筛网。

  自动冲洗:要求经常打开排污阀看堵塞情况,经常冲洗。

  9、堵塞的原因是什么看

  堵塞是指灌溉水中的泥沙、化学沉淀物或生物等物质在滴灌系统的管道或者滴头流道中依附和堆积,减小或者完全封堵过水断面,造成灌水不正常的现象。

  堵塞的发生是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好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减轻其他因素引起的堵塞。物理堵塞是由于水体中无法过滤掉的悬浮无机物质颗粒(如沙粒、淤泥或粘土等)、有机物质(如动物的代谢物、蜗牛或塑料碎末等)和微生物残体(如藻类或原生动物等)引起的。对于地下滴灌系统,在关闭的过程中由于系统中产生的负压,会将毛管周围的土壤颗粒通过滴头出口吸入流道内,造成灌水器堵塞。生物堵塞是指生物因素(如藻类、细菌以及微生物分解物,还有一些植物根系等)在流道壁面附着成长形成生物膜,流体中的其他杂质往往会在细菌群落生长很好的流道拐角处与生物膜发生相互的黏附累积,最终导致灌水器堵塞。生物堵塞也包括地下滴灌植物根系入侵造成的直接堵塞。

  合理布设:为保证灌水的均匀度,各级管道应设计适宜的纵坡,干、支、毛三级管道尽量相互垂直,以使管道长度和水头损失最小。

  地下滴管系统的滴管带埋深间距和埋深深度对作物生育期内生长特性指标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生育期做相应的调整,布设时灌水器出水口应尽量靠近作物根部。

  定期清洗:安装运行过程中要定时检查水表流量是否均匀,如果有较大波动则认为过滤器堵塞,应及时对其冲洗。冲洗的频率要根据具体的水质条件以及水质标准进行设计安排的。对于薄壁可拆洗的滴管管,当使用污水灌溉且冲洗水流流速在0.5m/s以上时,冲洗的频率为14天一次,其抗堵塞效果很好。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甚至可以每天都对滴灌系统进行冲洗。

微灌水肥一体化的六大优势

(1)提高水肥利用率

根据多年大面积示范结果,在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等大田作物和设施蔬菜、果园上应用灌溉施肥技术可节约用水40%以上,节约肥料20%以上,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2)节省劳动力

以广西南宁市一个80亩的砂糖橘园为例,常规浇水施肥每次需要8个人6天才能干完,总用工48个。采用微灌施肥技术后,每次浇水施肥仅2个人2天就可干完,总用工4个,不到原来的1/10。每亩每季平均节省约10个用工,比常规省工90%。

(3)提高土地利用率

沙地、河滩地、坡薄地、滨海盐土地、盐碱土地甚至沙漠等传统种植模式难以利用的土地,只要应用微灌施肥技术解决水肥问题,就能成为高产高效的好地。由于田间全部采用管道输水,代替了地面灌溉时需要的农渠及田间灌水毛渠及田埂,可节省土地5%~7%。

(4)保证养分均衡供应

因为微灌施肥能提供全面高效的水肥供应,尤其是能满足作物中后期对水肥的旺盛需求,非常有利于作物产量要素的形成。

(5)利于保护环境

微灌施肥条件下,设施蔬菜土壤湿润比通常为60%~80%,降低了土壤和空气湿度,能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性。

(6)改善土壤状况

微灌灌水均匀度可达90%以上,克服了畦灌可能造成的土壤板结。微灌可以保持土壤良好的水气状况,基本不破坏原有的土壤结构。

水肥一体化相对来说可以比较节约水资源吗

我国传统施肥不但造成了肥效的严重流失,还对土壤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与传统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实现了水肥管理的革命性转变,即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浇地向浇庄稼转变、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水肥分开向水肥一体转变,增产增效优势集中体现。少量多次浇水施肥,实现均匀持续供应。传统的浇水和施肥方式,作物往往在“饥饿”和“过饱”两个极端之间反复,不能均匀地“吃喝”。而采用微灌水肥一体化,灌水和施肥次数增加,每次的灌溉和施肥量减少,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保证作物“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吃饱不浪费”,水分养分均匀持续供应。
集中供应作物根区,水肥吸收直接快速。传统土壤施肥,氮肥常因淋溶、反硝化等而损失,磷肥和中微量元素容易被土壤固定,浪费严重的同时,作物养分供应不足。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将湿润深度控制在40厘米,将水分和养分直接供应到作物根系集中分布的区域,根系直接对水分和养分进行吸收,利用率高。
保证中后期水肥供应,利于产量形成。传统模式注重前期忽视中后期,注重底墒水和基肥,作物中后期的灌溉和施肥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或操作不便等原因难以落实。如小麦适时浇好灌浆水能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提高粒重,但传统灌溉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后,田间封行封垄,常规条件下难以进行施肥、灌水。采用水肥一体化,人员无需进入田间,通过管道就可以方便地进行灌水施肥,能够保证中后期水分养分供应充足,利于产量形成。

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明确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水肥资源紧缺,农业生产中水肥资源消耗巨大,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解决水肥利用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水分和养分的综合协调和一体化管理,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在看到水肥一体试验时就曾说过:“滴灌施肥效果不是很好吗”?“这种办法好,既节水又节肥,还能保护环境”。胡总书记一句话,高层建瓴的指出水肥一体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水肥一体化,就是先将肥料兑水溶解,再加入管道灌溉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输送到作物根部,适时适量满足作物水肥需求的一种现代农业新技术。与传统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实现了6个转变,即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浇地向浇庄稼转变、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水肥分开向水肥一体转变、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有专家指出,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重大技术,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一号技术”。

1、水肥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

2010年11月22日,韩长赋部长在人民日报发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署名文章,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能很好地满足以上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1)发展水肥一体化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要以仅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出占世界25%的农产品,养活了21%的人口,因此,缺水比缺地更加严峻。农业生产水资源消耗巨大,农业灌溉用水约3600亿m,占总用水量的60%左右,每年缺口达300亿m以上。同时,我国化肥年用量超过5400万(折纯),居世界首位,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变资源消耗型农业为资源高效型农业,才能突破水肥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多年大面积示范结果,在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等大田作物和设施蔬菜、果园上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约用水40%以上,节约肥料20%以上,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2)发展水肥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水资源总量不足,节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是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灌溉水平均水分生产效率约1kg/m,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0%以上,相当于在水资源上浪费了一半的粮食生产能力。据近年大面积示范表明,在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作物上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水分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到2kg/m以上,粮食单产大幅提高20%~50%,最高增产1倍。如在吉林玉米每667㎡增产300kg,内蒙古马铃薯每667㎡增产1500kg,新疆春小麦每667㎡增产150kg,西北棉花每667㎡增产(籽棉)30kg,在华北蔬菜每667㎡增产500kg,果树每667㎡增产200kg。

尤其近两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冬小麦上取得突破,2009传播开始连续两年在河北冬小麦上示范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灌溉水量少一半的情况下,普遍增产20%以上,每667㎡产量由550kg增加到700kg,刷新了河北省高产历史记录。据专家测算,如果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合理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解决好水的问题,三江平原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达175亿kg,新疆北部可新增100亿kg,东北西部可新增30亿kg以上。可见,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解决水资源瓶颈问题,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3)发展水肥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农业旱灾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受灾面积呈扩大趋势,灾害损失逐年加重。近1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发生面积0.2亿~0.27亿h㎡,比20世纪50年代的0.1亿h㎡增加了两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灾面积0.13亿h㎡,绝收近333.3万h㎡,因旱损失粮食500亿kg以上,占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的56%。2006年我国经历了川渝大旱,全年损失粮食224.5亿kg;2007年东北地区发生夏伏旱,全年损失粮食333.5亿kg;2009年华北地区春旱、东北地区夏伏旱,全年损失粮食333亿kg;2010年,西南地区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发生的频率在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加重。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用现代节水灌溉设备装备农业,以现有的农业灌溉水量可以大幅度扩大灌溉面积,可扩大灌溉面积0.2亿~0.27亿h㎡,有效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

水肥一体化设备针对现代农业灌溉施肥有什么好处

1.灵活、方便、准确地控制施肥时间和数量。
2.大量节省施肥劳力,比传统施肥方法节省90%以上。施肥速度快,千亩面积的施肥可以在1天内完成。
3.滴灌施肥是一种精确施肥法,只施在根部,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与常规施肥相比,可节省肥料用量30—50%以上。
4.显著地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增强作物抵御不良天气的能力。
5.可利用边际土壤种植作物,如沙地、高山陡坡地、轻度盐碱地等。
6.有利于防止肥料淋溶至地下水而污染水体。
7.有利于实现标准化栽培。
8.滴灌施肥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特别是随水传播的病害,如枯萎病。因为滴灌是单株灌溉的。滴灌时水分向土壤入渗,地面相对干燥,降低了株行间湿度,发病也会显著减轻。
9.由于水肥的协调作用,可以显著减少水的用量。加上设施灌溉本身的节水效果,节水达50%以上。
10.滴灌施肥只湿润根层,行间没有水肥供应,杂草生长也会显著减少。
11.滴灌可以滴入农药,对土壤害虫、线虫、根部病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12.冬季土温低,可以将水加温,通过滴灌滴到根部,提高土温。在温室大棚有很强的应用性。
13.对于较粘重土壤,将滴灌管埋于一定土层深度,通过空气压缩机向土壤灌气,解决根部缺氧问题。
14.滴灌施肥由于精确的水肥供应,作物生长速度快,可以提前进入结果期或早采收。
15.滴灌施肥可以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施肥。吸收量大的时候多施肥,吸收少时少施肥。很多作物封行时正是需肥高峰期,但人进不了田间,无法追肥(如马铃薯、甘蔗、菠萝等),而滴灌则不受限制,可以随时追肥。
16.由于滴灌容易做到精确的水肥调控,在土层深厚的情况下,可以将根系引入土壤底层,避免夏季土壤表面的高温对根系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