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面对“人多、地少、缺水”的资源约束,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农业部门倡导的主推技术,为水溶肥等新型肥料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今年萧县玉米高产示范田的新亮点。“水肥一体化”旱年显优势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在萧县王寨镇杜马庄,就用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水和肥在种植业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杜马庄种植大户刘长云的百亩玉米田在今年7月份被选为玉米科学施肥示范基地,开始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田里的玉米长势喜人,与周围田块相比,植株更为齐整,叶色更为浓绿。
“今年收成非常不错,保守估计亩产能达到1500斤! ”刘长云高兴地说。据了解,一般年份下,当地玉米产量仅在1000斤/亩左右,尤其是今年,由于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周边地块玉米亩产预计只有700—800斤。“我们当地种粮都习惯靠天吃饭,地块太大,拉管子浇水不但麻烦还费时费工,一旦遇到干旱全年收成就算白搭了。没想到这水肥一体化技术轻松解决了夏天土壤墒情不足的问题,让我干旱年也能大丰收! ”
在刘长云的百亩玉米田里,我们见到了水肥一体化的设备。 “全套设备”不过是一个施肥器主体连接着一根主管,主管上每隔60公分又连接一根分管,保证每行玉米地里都有一根分管。使用时只需把液体肥放入施肥器中,就能轻松实现水肥一体滴灌。
“作为农户我们最怕的就是干旱和病虫害,水肥一体化的好处就是保证旱年不旱,种粮不容易得病,让我们在用肥的后期管理上非常省心。 ”刘长云说,从种植到收割的整个过程里,当地农技部门和负责提供作物施肥方案的中化化肥公司会有派有服务人员随时进行技术跟踪,播种前每亩投入45-6有机肥,优选玉米品种后,通过种肥同播施入27-7-8配方肥,在玉米中后期采用了目前适用于大田作物的滴灌节水灌溉模式,整个过程都有完整方案。
水肥一体化优点多
据了解,“水肥一体化”正是农业部重点推广的农业型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在我省也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但此次推广应用在玉米等粮食作物上,在我省尚属首次。
“今年,我们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合作,在全国11个试点省区、19个示范县开展 ‘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示范县’创建,大力宣传科学施肥理念,打造一批可供复制推广的典型样板,萧县正是此次的试点区域之一。总得来看,试验结果十分理想。 ”中化化肥安徽分公司负责人周海庭说。
“大水漫灌”等粗放的传统灌溉模式高耗低效,水肥利用率低,浪费十分严重;因水肥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地生产力降低、地下水位下降、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周海庭说,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实现节水30%—50%,在特殊干旱年份能提高作物产量50%以上。另外,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降低了土壤和空气湿度,可使病虫害减少20%—30%,从而减少了农药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性;同时,水分和肥料集中分布在作物根层,利用率高,避免了深层渗漏,从而减轻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安装整套设备的投入也并不高,简易设备每亩仅需花费300元,配套装置在各地农机市场也很容易买到。
期盼政府大力扶持
既然水肥一体化优势明显,在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运用上已趋成熟,为何在粮食作物上一直没有推广开来?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万连步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财政补贴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补贴标准偏低,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二是存在重设备、轻技术的现象。水肥一体化需要灌溉设备、水溶肥料与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机结合,但目前一些地区只注重灌溉工程建设和设备配备,仅用于农田灌溉,没有真正实现水肥一体化。
三是技术研发集成有待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高,但目前在技术研发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技术模式集成、水溶肥料配套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一些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不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无论从节水、节肥、省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还是从应对日益常态化的农业旱情来说,水肥一体化无疑是一项非常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处高级农艺师吴勇表示,当下水肥一体化已经由高端贵族技术向平民技术发展,从设施农业走向大田应用,从蔬菜、果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发展到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设备投入费用也在下降。
中国植物营养肥料学会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秉强认为,水溶肥作为新型化肥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破解发展瓶颈不仅需要国家层面上细化、严格水溶产品的标准,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相关行业经营者方面也要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打破行业界限,以服务“三农”为核心,解决好在现有生产条件下让农民愿意用、用得起、用得好的问题。
本报记者张倩通讯员孟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