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两减”:水肥一体化唱主角

控制农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实现“一控两减”目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其中水肥一体化是水肥减量和增效一个关键措施。农业部下发的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面积要从当前的7000万亩扩大到1.5亿亩,新增8000万亩。
  在“一控两减”各项措施中,具有节水、抗旱、生态环保等优势的水肥一体化当前已经由设施走向大田、由经济作物走向粮食作物、由西北干旱区走向全国,节水、节肥效果突出。根据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是节约用水、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中国的水肥一体化必将在“一控两减”中唱主角。这是记者从8月初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和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控两减”高层论坛暨水肥一体化系列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上得到的信息。
  “一控两减”利国利民
  农业部种植业司耕地肥料处副处长仲鹭勍表示,“一控两减”意义深刻,有助于聚合企业、媒体和政府的力量共同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农业“一控两减”工作的开展。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指出,近年来,中国粮食连年增长,但是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却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中国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压力。近些年来尽管中国农业用水、用药、用肥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水资源的节约,特别是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承载了社会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压力,农民背负严重节本增收的压力,“一控两减”势在必行。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会上也表示,作为“一控两减”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化肥农药“零增长”意义重大,利国利民。顾宗勤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肥料生产和消费国,但化肥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变化,一来中国肥料品种仍以固体肥为主,品种单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效肥料滞后,不能满足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机械化施肥、水肥一体化施肥的新要求,加上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化肥施用普遍存在过量使用、不科学使用、肥料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一控两减”的实施对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指引性明确。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孙叔宝认为,中国粮食连续“十二”连增,是靠长期大水、大肥、大药投入基础上取得的,随着农业部“一控两减”政策的提出,化肥、农药零增长的实施,以往农业长期粗放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为了贯彻国家化肥农药减施的战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决定在新产品研发、科学施肥用药标准制定、市场建设人员交流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国家‘一控两减’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农业、水利和化肥与农药行业的协同配合和长期努力。”顾宗勤说。
  水肥一体化担当重任
  “一控两减”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但在美国、以色列高度发达的水肥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由经济作物发展到粮食作物,从设施农业推广到大田作物,从西北干旱地区扩展到全国,亩成本由两三千元降到一千元左右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当前在国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代表们认为,在各项举措中,方兴未艾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脱颖而出,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利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处长吴玉芹指出,水肥一体化将会成为中国高效节水灌溉的推进剂。她认为,如果要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没有高效节水灌溉是实现不了的,要在不能增加水资源的条件下,继续增加粮食产量,只能靠提高水的利用率,而且还节肥。因此说,“十三五”期间水肥一体化定会得到大力推广。
  “发达国家在提高化肥效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液体肥具有见效快、污染少、生态环保、便于添加各种中微量元素和增效剂成分等众多优点,目前美国液体肥料占全部肥料使用量的55%,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也大量使用液体肥,以色列全部都是液体肥,而中国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意味着以液体肥为基础的水肥一体化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顾宗勤说。
  谈到水肥一体化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杜森告诉记者,下一步水肥一体化将主要在以下几个区域加以推广:降水量少但有一定灌溉条件的东北地区,降水量比少、蒸发高、水资源紧缺威胁的西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地区,降水量比较高但分布不均衡的的西南地区,水肥一体化可谓方兴未艾,正走在大步向前的路上。
  示范推广强力推进
  在水肥一体化被认定为“一控两减”一号技术的形势下,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生产与流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顾宗勤表示,为了推进水肥一体化发展,中国氮肥工业协会陆续开展了几项重要工作:第一,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共同在国内重点区域开展尿素硝酸铵水溶液(UAN)试点示范推广及配套技术研发专项。第二,氮肥协会在四川成立液体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三,由中国氮肥行业协会牵头今年1月成立了由液体肥生产企业、使用农户以及化肥农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液体肥产业技术发展联盟。
  杜森表示,为了推动水肥一体化的全面落地,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处“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集成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进行大力推广。二是要研发关键产品,对灌溉设备进行不断研发,集成,应用现代技术对水分、养分进行时时监测进而实现自动控制。三是做好培训和宣传。不仅要教会农民使用,还要让他们能够用得好。
  再好的技术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才算成功,水肥一体化当前依然存在着认识水平低、操作缺乏引导等问题,为了让农民朋友对液体肥了解更加直观易懂,正确用好水溶肥,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与国内权威机构联合拍摄水肥一体化专题片也在会上做了启动。
  同时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组织的以增强水溶肥企业的诚信和品牌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培育水溶肥知名品牌为目标的“诚信水溶肥企业”遴选及中国水溶肥十大品牌评选工作也在会上启动。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水溶肥分会秘书长苏建英介绍,本次活动将从全国水溶肥企业里筛选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十个企业,为水溶肥行业树立标杆,助力化肥行业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 (农资导报)

自动水肥一体化工作原理是什么?有哪些部分组成?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

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作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水肥一体化管理的七大好处

水肥一体化管理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小流量、长时间、高频率、局部灌溉、按需分配。水肥一体化管理主要有七方面好处:

1、节水

传统的灌溉一般采用畦灌和漫灌,水常在输送途中或在非根系区内浪费。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水肥相融合,通过可控管道滴状浸润作物根系,能减少土壤湿润深度和湿润面积,从而减少水分的下渗和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通常可节水30%~40%。灌水均匀度可提高80%~90%。

2、提高肥料利用率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先将肥料溶解成浓度适宜的水溶液,采取定时、定量定向的施肥方式,除了减少肥料挥发、流失及土壤对养分的固定外,实现了集中施肥和平衡施肥,在同等条件下,一般可节约30%~50%。

3、提高农药利用率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浇水施肥的同时将专用农药随水肥一起集中施到根部,能充分发挥药效,有效抑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并且每亩农药用量减少15%~30%。

4、节省灌水、施肥时间及用工量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依靠压力差或输水管道压力自动进行灌水施肥,节省人工开沟灌水及人工撒施肥料的时间,同时干燥的田间地头也控制了杂草的产生,从而节约清除杂草的用工量。

5、保护耕层,改善土壤微环境

传统灌溉采用的漫灌方式灌水量较大,使土壤受到较多的冲刷、压实和侵蚀,导致土壤板结,土壤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水分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减少养分流失,从而降低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和地下水资源污染,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作物生长。

6、节约土地

水肥一体化田内可免去畦梗和水渠占地,土地利用率可提高5%~15%。同时可提高机收作业质量,减少收获损失。

7、提高产量

经试验,与常规技术相比,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在减少肥料用量40%的基础上,增产15%以上。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中的几个常见问题解答

1、在滴灌施肥过程中如何避免过量灌溉看

  滴灌施肥只灌溉根系和给根系施肥。因此一定要了解果树根系分布的深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小铲挖开根层查看湿润的深度,从而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过量灌溉。或者地里埋设张力计监控灌溉的深度。

  2、在雨季土壤不缺水,如何通过滴灌系统施肥看

  在土壤不缺水的情况下,施肥要照常进行。一般等停雨后或土壤稍微干燥时进行。此时施肥一定要加快速度。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完成。施肥后不洗管,等天气晴朗后再洗管。如果能用电导率仪监测土壤溶液的电导率,可以精确控制施肥时间,确保肥料不被淋溶。

  3、肥料的浓度如何控制看

  很多肥料本身就是无机盐。当浓度太高时会逗烧伤地叶片或根系。通过灌溉系统喷肥或滴肥一定要控制浓度。最准确的办法就是测定喷施的肥液或滴头出口的肥液的电导率。通常范围在1.0-3.0ms/cm就是安全的。或者水溶性肥稀释400-1000倍,或者每方水中加入1-3公斤水溶性复合肥喷施都是安全的。对于滴灌,由于存在土壤的缓冲作用,浓度可以稍高一点也没有大的影响。

  4、滴灌施肥的顺序是什么看

  一般先滴水,等管道完全充满水后开始施肥,原则上施肥时间越长越好。施肥结束后要继续滴半小时清水,将管道内残留的肥液全部排出。许多用户滴肥后不洗管,最后在滴头处生长藻类及微生物,导致滴头堵塞。准确的滴清水时间可以用电导率仪监控。

  5、滴灌系统一般能用多少年看

  滴灌管有多种规格,壁厚从0.2毫米至1.2毫米。很显然越厚越抗机械损伤。所有滴灌管都加有抗老化材料。在没有机械损伤的情况下,厚壁和薄壁滴灌管的使用寿命是一样的。很多薄壁滴灌带寿命短主要是机械破损,导致漏水。从机械破损的角度,越厚的滴灌管寿命越长。不同作物及栽培方式对使用年限要求不同。一般栽培密度大的作物(如草莓)使用设计年限为1~3年的产品较为经济合理,而栽培密度小的果树使用设计年限为8~10年的产品较为经济合理。当然,使用寿命长,一次性投入的成本也会高一些。

  6、滴灌施肥系统的价格是如何构成的看

  滴灌施肥系统的造价主要由设计费、设备材料费、安装费等三部分组成。具体价格取决于地形条件、高差、种植密度、土壤条件、水源条件、施肥设备类型、系统自动化程度、材料型号规格、系统使用寿命、技术服务等级等因素。因此滴灌系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价格。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目前滴灌系统的价格在每亩400-1500元间变化。

  7、以果树为例,安装滴灌是否划算看

  高标准建设的滴灌系统造价在1500元/亩左右,设计寿命为10年,折合每年成本为150元/亩。安装滴灌后,一方面可以节省肥料开支,按省肥30%计算,每年可节约开支450元/亩;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收入,以增收10%计算,每年可增收800元/亩,这还没有考虑到节工和保障丰产等隐性价值。可见,果树安装滴灌是十分划算的。

  8、过滤装置如何维护看

  常用的过滤器有离心式过滤器、筛网式过滤器、叠片式过滤器、砂石过滤器等。要经常检查筛网过滤器内的滤网,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或更换,灌溉季节结束时,应取出筛网过滤器的滤芯,刷洗凉干后备用。

  手工清洗:扳动手柄,放松螺杆,拆开压盖,取出滤芯,用刷子刷洗滤芯筛网。

  自动冲洗:要求经常打开排污阀看堵塞情况,经常冲洗。

  9、堵塞的原因是什么看

  堵塞是指灌溉水中的泥沙、化学沉淀物或生物等物质在滴灌系统的管道或者滴头流道中依附和堆积,减小或者完全封堵过水断面,造成灌水不正常的现象。

  堵塞的发生是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好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减轻其他因素引起的堵塞。物理堵塞是由于水体中无法过滤掉的悬浮无机物质颗粒(如沙粒、淤泥或粘土等)、有机物质(如动物的代谢物、蜗牛或塑料碎末等)和微生物残体(如藻类或原生动物等)引起的。对于地下滴灌系统,在关闭的过程中由于系统中产生的负压,会将毛管周围的土壤颗粒通过滴头出口吸入流道内,造成灌水器堵塞。生物堵塞是指生物因素(如藻类、细菌以及微生物分解物,还有一些植物根系等)在流道壁面附着成长形成生物膜,流体中的其他杂质往往会在细菌群落生长很好的流道拐角处与生物膜发生相互的黏附累积,最终导致灌水器堵塞。生物堵塞也包括地下滴灌植物根系入侵造成的直接堵塞。

  合理布设:为保证灌水的均匀度,各级管道应设计适宜的纵坡,干、支、毛三级管道尽量相互垂直,以使管道长度和水头损失最小。

  地下滴管系统的滴管带埋深间距和埋深深度对作物生育期内生长特性指标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生育期做相应的调整,布设时灌水器出水口应尽量靠近作物根部。

  定期清洗:安装运行过程中要定时检查水表流量是否均匀,如果有较大波动则认为过滤器堵塞,应及时对其冲洗。冲洗的频率要根据具体的水质条件以及水质标准进行设计安排的。对于薄壁可拆洗的滴管管,当使用污水灌溉且冲洗水流流速在0.5m/s以上时,冲洗的频率为14天一次,其抗堵塞效果很好。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甚至可以每天都对滴灌系统进行冲洗。

微灌水肥一体化的六大优势

(1)提高水肥利用率

根据多年大面积示范结果,在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等大田作物和设施蔬菜、果园上应用灌溉施肥技术可节约用水40%以上,节约肥料20%以上,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2)节省劳动力

以广西南宁市一个80亩的砂糖橘园为例,常规浇水施肥每次需要8个人6天才能干完,总用工48个。采用微灌施肥技术后,每次浇水施肥仅2个人2天就可干完,总用工4个,不到原来的1/10。每亩每季平均节省约10个用工,比常规省工90%。

(3)提高土地利用率

沙地、河滩地、坡薄地、滨海盐土地、盐碱土地甚至沙漠等传统种植模式难以利用的土地,只要应用微灌施肥技术解决水肥问题,就能成为高产高效的好地。由于田间全部采用管道输水,代替了地面灌溉时需要的农渠及田间灌水毛渠及田埂,可节省土地5%~7%。

(4)保证养分均衡供应

因为微灌施肥能提供全面高效的水肥供应,尤其是能满足作物中后期对水肥的旺盛需求,非常有利于作物产量要素的形成。

(5)利于保护环境

微灌施肥条件下,设施蔬菜土壤湿润比通常为60%~80%,降低了土壤和空气湿度,能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性。

(6)改善土壤状况

微灌灌水均匀度可达90%以上,克服了畦灌可能造成的土壤板结。微灌可以保持土壤良好的水气状况,基本不破坏原有的土壤结构。

水肥一体化相对来说可以比较节约水资源吗

我国传统施肥不但造成了肥效的严重流失,还对土壤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与传统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实现了水肥管理的革命性转变,即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浇地向浇庄稼转变、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水肥分开向水肥一体转变,增产增效优势集中体现。少量多次浇水施肥,实现均匀持续供应。传统的浇水和施肥方式,作物往往在“饥饿”和“过饱”两个极端之间反复,不能均匀地“吃喝”。而采用微灌水肥一体化,灌水和施肥次数增加,每次的灌溉和施肥量减少,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保证作物“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吃饱不浪费”,水分养分均匀持续供应。
集中供应作物根区,水肥吸收直接快速。传统土壤施肥,氮肥常因淋溶、反硝化等而损失,磷肥和中微量元素容易被土壤固定,浪费严重的同时,作物养分供应不足。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将湿润深度控制在40厘米,将水分和养分直接供应到作物根系集中分布的区域,根系直接对水分和养分进行吸收,利用率高。
保证中后期水肥供应,利于产量形成。传统模式注重前期忽视中后期,注重底墒水和基肥,作物中后期的灌溉和施肥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或操作不便等原因难以落实。如小麦适时浇好灌浆水能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提高粒重,但传统灌溉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后,田间封行封垄,常规条件下难以进行施肥、灌水。采用水肥一体化,人员无需进入田间,通过管道就可以方便地进行灌水施肥,能够保证中后期水分养分供应充足,利于产量形成。

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设》,明确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水肥资源紧缺,农业生产中水肥资源消耗巨大,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解决水肥利用问题。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水分和养分的综合协调和一体化管理,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还能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在看到水肥一体试验时就曾说过:“滴灌施肥效果不是很好吗”?“这种办法好,既节水又节肥,还能保护环境”。胡总书记一句话,高层建瓴的指出水肥一体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水肥一体化,就是先将肥料兑水溶解,再加入管道灌溉系统,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输送到作物根部,适时适量满足作物水肥需求的一种现代农业新技术。与传统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实现了6个转变,即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浇地向浇庄稼转变、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水肥分开向水肥一体转变、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有专家指出,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重大技术,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一号技术”。

1、水肥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

2010年11月22日,韩长赋部长在人民日报发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署名文章,指出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能很好地满足以上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1)发展水肥一体化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要以仅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出占世界25%的农产品,养活了21%的人口,因此,缺水比缺地更加严峻。农业生产水资源消耗巨大,农业灌溉用水约3600亿m,占总用水量的60%左右,每年缺口达300亿m以上。同时,我国化肥年用量超过5400万(折纯),居世界首位,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变资源消耗型农业为资源高效型农业,才能突破水肥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多年大面积示范结果,在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等大田作物和设施蔬菜、果园上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约用水40%以上,节约肥料20%以上,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2)发展水肥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水资源总量不足,节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是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灌溉水平均水分生产效率约1kg/m,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0%以上,相当于在水资源上浪费了一半的粮食生产能力。据近年大面积示范表明,在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作物上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水分生产效率可以提高到2kg/m以上,粮食单产大幅提高20%~50%,最高增产1倍。如在吉林玉米每667㎡增产300kg,内蒙古马铃薯每667㎡增产1500kg,新疆春小麦每667㎡增产150kg,西北棉花每667㎡增产(籽棉)30kg,在华北蔬菜每667㎡增产500kg,果树每667㎡增产200kg。

尤其近两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冬小麦上取得突破,2009传播开始连续两年在河北冬小麦上示范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灌溉水量少一半的情况下,普遍增产20%以上,每667㎡产量由550kg增加到700kg,刷新了河北省高产历史记录。据专家测算,如果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合理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解决好水的问题,三江平原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达175亿kg,新疆北部可新增100亿kg,东北西部可新增30亿kg以上。可见,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解决水资源瓶颈问题,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3)发展水肥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农业旱灾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受灾面积呈扩大趋势,灾害损失逐年加重。近1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发生面积0.2亿~0.27亿h㎡,比20世纪50年代的0.1亿h㎡增加了两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灾面积0.13亿h㎡,绝收近333.3万h㎡,因旱损失粮食500亿kg以上,占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的56%。2006年我国经历了川渝大旱,全年损失粮食224.5亿kg;2007年东北地区发生夏伏旱,全年损失粮食333.5亿kg;2009年华北地区春旱、东北地区夏伏旱,全年损失粮食333亿kg;2010年,西南地区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发生的频率在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加重。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用现代节水灌溉设备装备农业,以现有的农业灌溉水量可以大幅度扩大灌溉面积,可扩大灌溉面积0.2亿~0.27亿h㎡,有效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

水肥一体化设备针对现代农业灌溉施肥有什么好处

1.灵活、方便、准确地控制施肥时间和数量。
2.大量节省施肥劳力,比传统施肥方法节省90%以上。施肥速度快,千亩面积的施肥可以在1天内完成。
3.滴灌施肥是一种精确施肥法,只施在根部,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与常规施肥相比,可节省肥料用量30—50%以上。
4.显著地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增强作物抵御不良天气的能力。
5.可利用边际土壤种植作物,如沙地、高山陡坡地、轻度盐碱地等。
6.有利于防止肥料淋溶至地下水而污染水体。
7.有利于实现标准化栽培。
8.滴灌施肥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特别是随水传播的病害,如枯萎病。因为滴灌是单株灌溉的。滴灌时水分向土壤入渗,地面相对干燥,降低了株行间湿度,发病也会显著减轻。
9.由于水肥的协调作用,可以显著减少水的用量。加上设施灌溉本身的节水效果,节水达50%以上。
10.滴灌施肥只湿润根层,行间没有水肥供应,杂草生长也会显著减少。
11.滴灌可以滴入农药,对土壤害虫、线虫、根部病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12.冬季土温低,可以将水加温,通过滴灌滴到根部,提高土温。在温室大棚有很强的应用性。
13.对于较粘重土壤,将滴灌管埋于一定土层深度,通过空气压缩机向土壤灌气,解决根部缺氧问题。
14.滴灌施肥由于精确的水肥供应,作物生长速度快,可以提前进入结果期或早采收。
15.滴灌施肥可以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施肥。吸收量大的时候多施肥,吸收少时少施肥。很多作物封行时正是需肥高峰期,但人进不了田间,无法追肥(如马铃薯、甘蔗、菠萝等),而滴灌则不受限制,可以随时追肥。
16.由于滴灌容易做到精确的水肥调控,在土层深厚的情况下,可以将根系引入土壤底层,避免夏季土壤表面的高温对根系的伤害。

水肥一体化的优势概述

这项技术的优点是灌溉施肥的肥效快,养分利用率提高。可以避免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易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最终肥效发挥慢的问题;尤其避免了铵态和尿素态氮肥施在地表挥发损失的问题,既节约氮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所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使肥料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据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研究,灌溉施肥体系比常规施肥节省肥料50%~70%;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和果园中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人为定量调控,满足作物在关健生育期“吃饱喝足”的需要,杜绝了任何缺素症状,因而在生产上可达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良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