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体化在世界是如何发展的?

公元前400年前,在雅典人们用城市下水道的污水对菜园和柑桔园进行灌溉施肥,是灌溉施肥的最初形式。现在我们看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起源于无土栽培(营养液栽培),并伴随高效灌溉技术的发展得以发展。18世纪末,英国人John Woodward 将植物种植在土壤的提取液中,这是最早的水肥一体化栽培。此后法国的科学家确定了许多营养液配方。

美国1913年建成了第一个滴灌工程;德国于1920年在水出流方面实现了一次突破,使水从孔眼流入土壤;1934年美国开展滴灌管的试验;此后,苏联、英国、荷兰的一些科学家用该技术灌溉温室中的花卉和蔬菜。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色列研制成功长流管式滴头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滴头问题。在70年代,由于便宜的塑料管道大量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细流灌溉的发展,推动了细流灌或微灌系统包括滴灌、微喷雾灌以及微喷灌等技术的进步,在过去的40多年里,水肥一体化工程技术在全世界迅猛发展

美国目前是世界上微灌面积最大的国家,在灌溉农业中60%的马铃薯、25%的玉米、33%的果树均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现在加利福利亚州已建立了完善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及服务体系,果树生产均采用了滴灌、渗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世界高价值农产品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典型。德国20世纪50年代塑料工业兴起后,高效灌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灌水与施肥很快结合进行,发展成为一种高精度控制土壤水分、养分的农业新技术。

荷兰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温室数量大幅增加,通过灌溉系统施用的液体肥料数量也大幅增加,水泵和用于实现养分精确供应的肥料混合罐也得到研制和开发。澳大利亚近年来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迅速,2006~2007年设立总额100亿澳元的国家水安全计划,用于发展灌溉设施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并建立了系统的墒情监测体系,用于指导灌溉施肥。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以色列开始普及灌溉施肥技术,1964年建成了用于灌溉施肥的全国输水系统,全国耕地中大约有一半以上应用加压灌溉施肥系统,包括果树、花卉、温室作物、大田蔬菜和大田作物。20世纪80年代初,以色列的灌溉施肥技术应用到了自动推进机械灌溉系统,施肥系统也由过去单一的肥料罐,发展为肥料罐、文丘里真空泵和水压驱动肥料注射器等多种模式并存,并且引入电脑控制技术及设备,养分分布的均匀度显著提高。

此外,水肥一体化发展较快的还有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印度、日本、南非等国家。水肥一体化技术是节水、节肥的一项重要技术,欧洲很多地区并不缺水,但仍采用此项技术,考虑的是该项技术的其他优点,特别是对环境的保护效果。


“一控两减”:水肥一体化唱主角

控制农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实现“一控两减”目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其中水肥一体化是水肥减量和增效一个关键措施。农业部下发的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面积要从当前的7000万亩扩大到1.5亿亩,新增8000万亩。
  在“一控两减”各项措施中,具有节水、抗旱、生态环保等优势的水肥一体化当前已经由设施走向大田、由经济作物走向粮食作物、由西北干旱区走向全国,节水、节肥效果突出。根据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是节约用水、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中国的水肥一体化必将在“一控两减”中唱主角。这是记者从8月初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和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控两减”高层论坛暨水肥一体化系列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上得到的信息。
  “一控两减”利国利民
  农业部种植业司耕地肥料处副处长仲鹭勍表示,“一控两减”意义深刻,有助于聚合企业、媒体和政府的力量共同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农业“一控两减”工作的开展。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指出,近年来,中国粮食连年增长,但是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却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中国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压力。近些年来尽管中国农业用水、用药、用肥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水资源的节约,特别是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承载了社会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压力,农民背负严重节本增收的压力,“一控两减”势在必行。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会上也表示,作为“一控两减”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化肥农药“零增长”意义重大,利国利民。顾宗勤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肥料生产和消费国,但化肥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变化,一来中国肥料品种仍以固体肥为主,品种单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效肥料滞后,不能满足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机械化施肥、水肥一体化施肥的新要求,加上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化肥施用普遍存在过量使用、不科学使用、肥料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一控两减”的实施对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指引性明确。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孙叔宝认为,中国粮食连续“十二”连增,是靠长期大水、大肥、大药投入基础上取得的,随着农业部“一控两减”政策的提出,化肥、农药零增长的实施,以往农业长期粗放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为了贯彻国家化肥农药减施的战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决定在新产品研发、科学施肥用药标准制定、市场建设人员交流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国家‘一控两减’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农业、水利和化肥与农药行业的协同配合和长期努力。”顾宗勤说。
  水肥一体化担当重任
  “一控两减”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但在美国、以色列高度发达的水肥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由经济作物发展到粮食作物,从设施农业推广到大田作物,从西北干旱地区扩展到全国,亩成本由两三千元降到一千元左右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当前在国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代表们认为,在各项举措中,方兴未艾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脱颖而出,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利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处长吴玉芹指出,水肥一体化将会成为中国高效节水灌溉的推进剂。她认为,如果要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没有高效节水灌溉是实现不了的,要在不能增加水资源的条件下,继续增加粮食产量,只能靠提高水的利用率,而且还节肥。因此说,“十三五”期间水肥一体化定会得到大力推广。
  “发达国家在提高化肥效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液体肥具有见效快、污染少、生态环保、便于添加各种中微量元素和增效剂成分等众多优点,目前美国液体肥料占全部肥料使用量的55%,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也大量使用液体肥,以色列全部都是液体肥,而中国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意味着以液体肥为基础的水肥一体化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顾宗勤说。
  谈到水肥一体化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杜森告诉记者,下一步水肥一体化将主要在以下几个区域加以推广:降水量少但有一定灌溉条件的东北地区,降水量比少、蒸发高、水资源紧缺威胁的西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地区,降水量比较高但分布不均衡的的西南地区,水肥一体化可谓方兴未艾,正走在大步向前的路上。
  示范推广强力推进
  在水肥一体化被认定为“一控两减”一号技术的形势下,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生产与流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顾宗勤表示,为了推进水肥一体化发展,中国氮肥工业协会陆续开展了几项重要工作:第一,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共同在国内重点区域开展尿素硝酸铵水溶液(UAN)试点示范推广及配套技术研发专项。第二,氮肥协会在四川成立液体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三,由中国氮肥行业协会牵头今年1月成立了由液体肥生产企业、使用农户以及化肥农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液体肥产业技术发展联盟。
  杜森表示,为了推动水肥一体化的全面落地,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处“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集成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进行大力推广。二是要研发关键产品,对灌溉设备进行不断研发,集成,应用现代技术对水分、养分进行时时监测进而实现自动控制。三是做好培训和宣传。不仅要教会农民使用,还要让他们能够用得好。
  再好的技术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才算成功,水肥一体化当前依然存在着认识水平低、操作缺乏引导等问题,为了让农民朋友对液体肥了解更加直观易懂,正确用好水溶肥,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与国内权威机构联合拍摄水肥一体化专题片也在会上做了启动。
  同时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组织的以增强水溶肥企业的诚信和品牌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培育水溶肥知名品牌为目标的“诚信水溶肥企业”遴选及中国水溶肥十大品牌评选工作也在会上启动。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水溶肥分会秘书长苏建英介绍,本次活动将从全国水溶肥企业里筛选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十个企业,为水溶肥行业树立标杆,助力化肥行业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 (农资导报)

北京水肥一体化技术迈入“3.0时代”

来源:农民日报

北京房山石楼镇骧驸马村弘科农场的蔬菜大棚里瓜果飘香。自去年开始,这里就应用了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和自主研发的两款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设备,只需技术人员在设备系统里设定好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就可以实现智能、精准灌溉施肥,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还实现了节水、节费、省工。据了解,智能化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的“3.0”版本,是该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准。如今,全市超过半数的规模化农业园区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水肥灌溉,北京已迈入水肥一体化技术的“3.0时代”。

据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节水作物科高级农艺师孟范玉介绍,从2000年开始,国内水肥一体化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2008年,将肥料配成肥液随水施肥,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第二阶段是从2009年—2014年左右,灌溉施肥产品有了较大改进,如全水溶滴灌专用肥等,开展了固定茬口设施蔬菜的灌溉施肥制度研究;第三阶段是从2015年至今,水肥一体化技术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目前,北京市在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据介绍,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施肥技术最关键最核心的装置是灌溉施肥控制设备。对此,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节水农业科引进荷兰PRIVA施肥机,并自主研发了轻简式智能施肥机,在全市规模化农业园区示范推广,促进了农业减本增效,实现了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

据了解,引进的荷兰PRIVA施肥机,是目前在国内应用比较多的机型,该机型设计紧凑,体积小巧,安装和拆除都比较方便。该施肥机适用于规模化园区,能一次性控制8个日光温室,每年可实现亩均节水145立方米,节肥35公斤,省工2个。

由于引进的智能设备技术门槛较高,操作复杂,同时成本也相对较高,不适用于家庭小农户使用。为此,该站自主研发了一款轻简式智能施肥机,低成本、易操作,受到农户欢迎。该施肥机采用“傻瓜式”设计,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目前该设备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并在昌平、顺义和房山等区进行了推广使用,建立西甜瓜、草莓和番茄示范田20余亩,实现了增产提质的效果。(责编:董兆瑞、高星 )

水肥一体化设备冬季养护要点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和施肥融为一体的技术,通过可控管道将水肥定时定点输送到土壤中,肥效快、效率高,还能有效避免环境污染。水肥一体化用得好,不仅可以减少化肥用量、降低成本,还可以促进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冬季气温较低,时常有降温降雪天气,管道、阀门、水泵等设备若不精心维护,很容易出现生锈、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冬季水肥一体化设备应当细心养护。

  一、要想节本又增收,管带必须要回收

  “这片示范田的玉米长势喜人,穗子又大又饱满,我打赌产量肯定不会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联增村的村民正在围观农业技术人员对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种植区进行测产。“经专家测产,水肥一体化种植玉米平均亩产1118公斤,不仅能够增产203公斤,还能节水50%、节肥30%、省工80%,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可以节本增收330元左右。”该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玉海向周围的农户宣布了测产结果。

  “水肥一体化既增产又增收,我们非常喜欢,但我们这是头一年用,玉米收回家后满地的管子,该怎么收拾呢?这滴灌带明年还能不能接着用呢?还有井房子那的铁疙瘩(首部)用不用拆呢?”该村村民袁双喜向笔者述说心中的疑惑。

  滴灌带(管)是滴灌系统的末端管网,是水肥一体化系统中向作物输送水肥的重要部分。“滴灌带主要有迷宫式滴灌带和内镶片式两种,迷宫式主要用于大田,使用年限一般为1年;内镶片式主要用在设施农业上,质量较好价格也较高,一般可以使用3-5年。”内蒙古土肥站技术人员白云龙介绍说,设施农业中的滴灌带在使用完毕后容易回收,而且可以直接二次使用,大田中的滴灌带回收较困难,第二年基本上不能再次直接使用。不能二次使用的滴灌带一定要及时回收,妥善处理,不能直接丢弃在农田中,更不能焚烧,以免污染环境。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东升村的段路原家有200亩地,全部使用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对于滴灌带的回收问题他一点也不发愁。“旧滴灌带是可以卖的,从地里收起来往回收点一送,可以卖钱,也可以以旧换新,方便得很。”段路原所说的回收点其实是当地一家滴灌带回收加工厂,主要回收大田使用的迷宫式滴灌带,回收后再次加工造粒,添加新料,制造成新的滴灌带。老段还跟笔者算了一下经济账,一亩地的旧滴灌带送到回收点可以卖70元左右,买新的滴灌带每亩120元,这样折兑下来每年只要新投入50元就能继续使用滴灌了,生产成本又降低了不少。

  二、要想滴灌用得好,首部一定维护好

  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的首部一般包括水泵、过滤设备、施肥设备等,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位。“首部就是滴灌水肥一体化的心脏,水泵有问题就会供水不足,过滤有问题就会管网堵塞、施肥有问题就会营养失调。”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技中心的王建正在井房中跟农户讲解滴灌首部维护的要点。

  首先是水泵,在完成最后一次灌水后要及时擦净表面水渍,以防止生锈,并更换润滑油或黄油,用机油润滑的水泵在运行1000小时后,应及时清洗轴承及轴承体内腔,更换润滑油;用黄油润滑的要及时给电机轴承加黄油。离心式水泵运行超过2000小时的,所有部件应进行拆卸检查,清洗除垢,修复或更换损坏零件,必要时更换轴承,机组大修期一般为一年。

  其次是过滤设备,网式过滤器的过滤网相对而言容易堵塞损坏,秋季使用结束后,要将滤网及时取出,清洗干净,铁质过滤网一定要做好防锈处理;离心式过滤器在使用完后要及时打开排砂口,冲水排沙,防止堵塞;叠片过滤器使用完毕后要打开外壳,将叠片取出清洗干净,用干布将塑料壳内的密封圈擦干放回,然后开启底部集砂膛的丝堵,将积存物排出。

  之后是施肥设备,铁制压差施肥罐,要及时清理并控干水分,防止锈蚀,避免来年使用铁锈阻塞管道;塑料施肥桶也要及时清洗,放置在室内阴凉干燥处,以防止氧化造成桶体破损;注肥泵也要及时清洗,并更换涂抹润滑油。整个首部中的铁质部件要尽量拆解、洗净、晒干,做好防锈处理,以免影响第二年使用。此外,管网系统也要做好清洗工作,先打开若干轮灌组阀门(少于正常轮灌阀门数),再开启水泵,之后依次打开主管和支管末端堵头,高压冲洗,完成后打开地下管道末端阀门,排出管道积水,防止冬季低温冻裂管道,管网中能拆除的部分要尽量拆解,洗净入库保存。

  滴灌首部的维护和保养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经验与专业知识,一般由固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像水泵、施肥器等复杂设备更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拆解维护。

  三、要想维护省点事,科学设计不能少

  现在对于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加的滴灌管、水溶肥等物资的投入觉大部分农民已经接受了,但设备维护起来还存在一些问题。

  “滴灌是很好,但我们用着不省心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的村民刘建中跟笔者抱怨着。原来为了用上滴灌,他联系了周边的几个农户,以集资的方式上了一套滴灌设备,按照耕地面积出资。但由于各户耕地面积不同、土地高低不等、种植作物不同等原因,轮灌区面积大小不均,管道爆裂跑水、跑肥等问题时有发生,维护起来十分费事。

  “要想水肥一体化用得省心省事,首先要合理的规划设计,其次还要建立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避免设备出现故障。”据巴彦淖尔市农技中心主任张志忠介绍,大田生产环境复杂,在发展水肥一体化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要综合考虑水源、地形、作物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这样不仅使用起来方便,还能减少维护成本。因此,在设计时切记不可盲目跟风,要找专业的技术人员实地勘测设计后,再施工建设,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后期维修的投入。

自动水肥一体化工作原理是什么?有哪些部分组成?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

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作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有什么发展?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蔬菜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蔬菜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该项技术适宜于有井、水库、蓄水池等固定水源,且水质好、符合微灌要求,并已建设或有条件建设微灌设施的区域推广应用。主要适用于设施农业栽培、果园栽培和棉花等大田经济作物栽培,以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其他作物。
这项技术的优点是灌溉施肥的肥效快,养分利用率提高。可以避免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易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最终肥效发挥慢的问题;尤其避免了铵态和尿素态氮肥施在地表挥发损失的问题,既节约氮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所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使肥料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据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研究,灌溉施肥体系比常规施肥节省肥料50%~70%;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和果园中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人为定量调控,满足作物在关健生育期“吃饱喝足”的需要,杜绝了任何缺素症状,因而在生产上可达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良好的目标。

水肥一体化怎么实现?原理是什么?

水肥一体化就是通过灌溉系统给作物施肥浇水,作物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通过与水系统有机结合,实现智能化控制。

整个系统可协调工作实施轮灌,充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实现对灌溉,施肥的定时,定量控制,节水节肥节电,减少劳动强度,降低人力投入成本。

省力省时,提高产量。专用于连栋温室,日光温室,温室大棚和大田种植灌溉作业。

水肥一体化设备针对现在农业灌溉施肥有什么好处?

1.灵活、方便、准确地控制施肥时间和数量。
2.大量节省施肥劳力,比传统施肥方法节省90%以上。施肥速度快,千亩面积的施肥可以在1天内完成。
3.滴灌施肥是一种精确施肥法,只施在根部,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与常规施肥相比,可节省肥料用量30—50%以上。
4.显著地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增强作物抵御不良天气的能力。
5.可利用边际土壤种植作物,如沙地、高山陡坡地、轻度盐碱地等。
6.有利于防止肥料淋溶至地下水而污染水体。
7.有利于实现标准化栽培。
8.滴灌施肥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特别是随水传播的病害,如枯萎病。因为滴灌是单株灌溉的。滴灌时水分向土壤入渗,地面相对干燥,降低了株行间湿度,发病也会显著减轻。
9.由于水肥的协调作用,可以显著减少水的用量。加上设施灌溉本身的节水效果,节水达50%以上。
10.滴灌施肥只湿润根层,行间没有水肥供应,杂草生长也会显著减少。
11.滴灌可以滴入农药,对土壤害虫、线虫、根部病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12.冬季土温低,可以将水加温,通过滴灌滴到根部,提高土温。在温室大棚有很强的应用性。
13.对于较粘重土壤,将滴灌管埋于一定土层深度,通过空气压缩机向土壤灌气,解决根部缺氧问题。
14.滴灌施肥由于精确的水肥供应,作物生长速度快,可以提前进入结果期或早采收。
15.滴灌施肥可以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施肥。吸收量大的时候多施肥,吸收少时少施肥。很多作物封行时正是需肥高峰期,但人进不了田间,无法追肥(如马铃薯、甘蔗、菠萝等),而滴灌则不受限制,可以随时追肥。
16.由于滴灌容易做到精确的水肥调控,在土层深厚的情况下,可以将根系引入土壤底层,避免夏季土壤表面的高温对根系的伤害。

您家棉田适合“水肥一体化”吗?

水肥一体化是近几年新型的农业技术,将浇水和施肥融为一体,具有省肥节水、省工省力、省时省电、增产高效的特点。相比较传统的种植模式,可以节水30%以上,省肥30%-50%,人工成本降低70%左右,水和肥料利用率可达90%以上。

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机械施肥将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以上,提高10个百分点;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1.5亿亩,增加8000万亩。

“液体肥料作为水肥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均衡,效果稳定,吸收利用率高,更安全、更绿色、更环保,符合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水肥一体化技术?

简单来讲就是把溶有肥料的灌溉水,通过灌水器(喷头、微喷头和滴头等),将肥液喷洒到作物上或滴入根区,作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提高水肥利用率。

二、常用的水肥一体化措施有哪些?

水肥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把肥料先溶解,然后通过多种方式施用,如叶面喷施、滴灌施用等。其中滴灌施用由于延长了施肥时间,效果最好,最节省肥料。

三、滴灌施肥有哪些优点?

1、滴灌可以省肥30—50%。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可以轻松实现少量多次施肥,可以按照作物需肥规律施肥;其次,可以减少因挥发、淋洗而造成的肥料浪费,从而大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来说,土壤肥力水平越低,省肥效果越明显。

2、滴灌可以节省施肥、灌溉劳力的90%。滴灌施肥是设施灌溉和施肥,整个系统的操作控制只需一个劳动力就可轻松完成灌溉施肥任务。

3、施肥速度快,千亩面积的施肥可以在1天内完成。灵活、方便、准确地控制施肥时间和数量,显著地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增强作物抵御不良天气的能力。

4、滴灌施肥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特别是随水传播的病害,如枯萎病。因为滴灌是单株灌溉的。滴灌时水分向土壤入渗,地面相对干燥,降低了株行间湿度,发病也会显著减轻。滴灌施肥只湿润根层,行间没有水肥供应,杂草生长也会显著减少。滴灌可以滴入农药,对土壤害虫、线虫、根部病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四、能使用的肥料种类有哪些?

只要是能溶于水(最好是不溶性杂质含量低于0.5%)的化肥都能够通过滴灌系统来施用。最好选用水溶性复合肥,溶解性好,养分含量高,养分多元,见效快。部分有机肥,如鸡粪、猪粪要经过水沤腐,取其滤清液使用。

五、滴灌施肥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1、过量灌溉问题。滴灌施肥最担心的问题是过量灌溉。很多用户总感觉滴灌出水少,心里不踏实,结果延长灌溉时间。延长灌溉时间的一个后果是浪费水,另一后果是把不被土壤吸附的养分淋洗到根层以下,浪费肥料。特别是氮的淋洗。通常水溶复合肥料中含尿素、硝态氮,这两种氮源是最容易被淋洗掉。过量灌溉常常表现出缺氮症状,叶片发黄,植物生长受阻。

2、施肥后的洗管问题。一般先滴水,等管道完全充满水后开始施肥,原则上施肥时间越长越好。施肥结束后要继续滴半小时清水,将管道内残留的肥液全部排出。许多用户滴肥后不洗管,最后在滴头处生长藻类及微生物,导致滴头堵塞。准确的滴清水时间可以用电导率仪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