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果树施肥你是不是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

1、施用底肥有什么好处?
短期内葡萄施用底肥后与没有施用的区别不大。但是,经过一两年后,同等挂果量的情况下,施用了底肥的葡萄植株叶片衰老速度会相对减慢,叶片保留时间就会相对延长,光合作用的持续为来年开花挂果提供了保障。不少果农反映,挂果后期叶子掉得快,这便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开沟施用底肥的过程中,间接性的对树进行了中耕松土,有助于增加土壤通透性。底肥中主要成分是有机肥,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底肥有机无机结合能够缓慢释放养分,持续性的供给葡萄前期生长所需养分。合理施用底肥,既能避免葡萄前期营养生长过旺,出现只长叶不长果的问题,又能避免前期长不起来,后期乏力的问题,还有助于葡萄植株的越冬生长。
2、为什么不建议施用两次底肥?
两次施用底肥带来最直接的弊处即是经济投入的增加,且对葡萄根系伤害较大。传统施底肥观念认为,斩断老根生新根。事实上,被斩断的主根是极难恢复的,须根较容易恢复,所以大家在开沟时注意保护主根。其次,施底肥最主要的目的是补充大量粗纤维有机质,一年一次足矣,不需要多次,其他补充可以通过冲施或滴灌拉姆拉水溶肥的方式进行。
3、施一次底肥,什么时间施?
底肥施用放在剪枝前一个半月进行施用,因为施用过早,特别是采果后就施用的话,容易出现前期徒长,导致葡萄生长后期乏力。如果刚好碰到膨果期,不利于膨果处理。另外,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剪枝,给予了根系生长与恢复的时间。葡萄采果后恢复树势可通过常规水肥管理施用实现。
4、施用底肥五大误区
(1)施底肥开沟并非越深越好
葡萄根系大量分布能到达40cm的都很少,更多的是分布在20-30cm之间,特别是在喷灌体系下,根系上浮现象更是严重。开沟不宜过深,以免降低了有机肥的肥效。
(2)底肥应考虑促进结果枝老熟
结果枝很粗壮,但是萌芽后花很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结果枝老熟程度不够。所以,葡萄底肥在无机化肥肥的选择上也很重要,并非平衡的是最好的,在这方面还是主要考虑促进结果枝老熟以及促进根系恢复为主,建议在使用拉姆拉氮磷钾复合肥、钙肥、硼肥的基础上,可以每亩施用拉姆拉肥,促进根系恢复生长,来年花芽饱满,结果枝老熟。
(3)让你断根你别真“断”
被“斩断老根长新根”这一句话误导的人可谓多不胜数。断老根,严格意义上是指断老化的须根以及少部分不太粗的主根,并非主要断的是主根。断根尽量避免斩断主根,断根量也要严格控制,不要超过总根量的三分之一,一定要注意!
(4)暴晒时间不要过长
许多人认为好不容易开一次深沟要好好晒一下,给土壤消消毒,不知你有没有细心观察,开沟时间过长,根系在太阳下面被切断又被暴晒过久,慢慢就会出现根系萎焉甚至腐烂,这样的根系恢复起来就很困难了。
(5)消灭地下害虫的好时机
在地下害虫,特别是蛴螬等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结合底肥施用这次时机处理,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二、植株管理过程中施肥误区
1、新鲜的鸡粪或猪粪简单堆肥就认为是腐熟。
新鲜的鸡粪或猪粪含有较多的氮、磷等成分且价格低廉,施用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所含的氨气和腐胺(臭气)对葡萄叶片和根系有很大的伤害作用。第二,会带进来很多病菌和虫卵。第三,重金属污染。第三使土壤的含盐量增加,很多烘干鸡粪的含盐量都超过10%,长期施用造成土壤盐渍化。第四,造成氮肥过量,使元素间不平衡。新鲜的鸡粪或猪粪经简单堆肥,在整个过程中,有害病菌和线虫并没有减少,损失了一部分的氮肥(氨气和腐胺),还影响环境。这种肥料施进土壤,容易造成严重的烧根或引起根腐病。
新鲜的鸡粪或猪粪需要和湿透的秸秆等有机物料一起堆闷,经过高温发酵,鸡粪或猪粪中的氮、磷等和秸秆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利用和转化,变成无害的更易被葡萄吸收利用的形态,氮磷钾会更平衡。而且在高温发酵过程中,有害的病菌和虫卵被大量杀死,对葡萄更安全,让土壤更健康。经过高温发酵腐熟后的鸡粪或猪粪,闻起来没有臭味,分布白色的菌丝,未腐熟的鸡粪或猪粪,看不到菌丝,且闻起来比较臭。
2、有机肥等于有机质。
有机肥和有机质是两个不同概念,很多人把它们等同了。有机肥是指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有机质是指含有生命机能的有机物质。土壤有机质(腐殖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调节土壤通透性、缓冲性能、增加有益微生物、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等都是土壤有机质在起作用。施有机肥的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而很多果农更看重有机肥含多少氮磷钾等营养,而忽略了正真最有用的有机质。有机肥中的有机物料需要经过生物转化之后才能成为腐殖质,有个腐殖化系数问题。有不少有机肥,标示的有机物含量很高,但能转化成的腐殖质却很少,所以选择有机肥不仅仅要考虑有机物含量,还要考虑腐殖化系数。
3、滴灌时只滴肥料,不滴清水。
个别果园滴灌时,每次都加肥料,而且滴完肥料马上停止滴清水。由于每次滴的水量都有限,地表的水分蒸发后,造成土壤里肥料浓度越来越高,最后烧坏根系。水肥一体化应该是滴肥料之前,先滴15分钟清水,滴完肥料之后再滴30分钟清水。
4、施肥过于集中,离树干过近。
肥料在土壤里能移动的距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施肥比较集中时,只有部分根系在吸收营养。施肥集中,容易造成肥料在局部浓度过高,造成烧根现象。根系吸收营养主要靠毛细根在吸收,而离主干过近的地方,毛细根分布很少,大多是比较粗的根系,这些根主要是运输从毛细根吸收来的营养和水分,没有吸收功能。离树干过近施肥时,不但吸收利用率低,极易造成较粗根系烧坏,对树生长影响巨大。如果上年有大量粗根死亡,病菌沿死亡的根系蔓延,会导致下年生长中的枝条突然枯死。
5、新栽葡萄树,新根没有长出来就施肥,或者底肥施得过浅,造成死苗。
新栽葡萄树,一般要到卷须长出时,才有新根长出来。在新根长出前施过多的肥料,一方面造成苗木吸水困难,另一方面让新根难以生长,遇到高温天气,地上部分干枯死亡。 注意:在新根长出之前,只适宜叶面补充营养,可用碧邦800倍叶面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次以上。同时根部配合冲施肥使用,促进生根!
6、发芽后树叶黄化就大量施肥和浇水。
葡萄树从发芽到开花前,65%的营养来自于上年树体的储存,此时树表现黄化,主要是上年树体营养积累不足所致。与其相关的因素如下:(1)上年产量高,采收晚,营养积累不足;(2)上年后期霜霉病致叶片早落;(3)上年后期氮肥多,落叶时枝条不能正常成熟;(4)上年后期土壤水分过大致沤根或施肥量过大烧根导致的根系大量死亡;(5)基肥施得过晚或春天开沟施肥,根系大量受损。所有这些原因,基本都和根系少而弱有关,早春气温升高快,地温上升慢,如果选择大量施用化肥和浇水,就会导致土壤温度更低,根系吸收能力更差,再加上根系本身就少弱,就会出现越是浇水施肥越不长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松土透气,施用嘉美红利,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同时要叶面补充碧邦氨基酸喷施肥,促进叶片生长,拉动根系养分运输。
7、树梢黄化或整树黄化就盲目补铁肥。
有些果园,树梢叶片黄化,甚至整棵树叶片颜色淡黄,症状是很像缺铁症,并不一定是土壤缺铁,多是土壤冷湿,根系呼吸差,吸收能力弱,对铁等元素吸收困难,导致树上部黄化。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大棚葡萄或者地膜覆盖而土壤水分过大的果园。此时施肥或浇水会降低地温,加重缺铁症状。叶面补铁等元素不能替代根系的吸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首先要做的是松土透气,排水降湿。大棚葡萄要松土,及时放风,多放风,既能降低棚内温度,减少水分消耗,又能降湿;对于地膜覆盖的果园,要尽快揭开地膜,松土。同时叶面再补充翠姆果树专用氨基酸水溶肥,以供葡萄生长发育所需。
8、葡萄树生长缓慢就大量施肥。
很多葡萄树不见长,新梢难以长出,主要是土壤水分过大或者土壤板结不透气,根系呼吸困难,吸收能力低或者根系少、弱。这时施肥导致土壤水分更大,透气性更差。施肥量过大时,很容易烧根。这种情况首先要解决的是土壤通透性和根系呼吸活力问题,松土,排湿才是有效措施。非常赞同有位老师说的“根系是发动机”的说法。建议及时中耕松土,施用拉姆拉有机肥,为土壤补充能够直接吸收的有机活化营养。
9、酸化严重的土壤,继续施生理酸性肥料。
土壤的酸碱度影响葡萄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同时土壤酸碱度与微生物的活性及种群分布密切相关,对葡萄的生长和发育也有很大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被分解,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造成土壤板结,透水透气性变差,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酸性土壤滋生真菌,根腐病及根结线虫增加。一般老果园,因连续多年施用硫基或氯基肥料,导致土壤酸化。如果土壤已经酸化,就不宜再施用这些生理酸性肥料,应以生理碱性肥料调节,建议施用碧邦有机水溶肥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螯合土壤中游离的硫酸根、氯等离子,促进养分转化、吸收和运输。
10、过多施用磷肥,影响了钙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
磷元素过量时,会影响锌、铁、硼、锰的吸收。过量的磷,同时会使离子态的钙、镁固化,吸收减少。而葡萄对钙、镁的吸收量要远远大于磷的吸收量。 这一点要引起种植朋友们足够的重视。
11、施肥越多越好,重施肥轻吸收。
很多葡萄种植者想当然地认为,施肥越多葡萄就长得越好,产量越高。据上海交通大学刘爱玲、王世平等研究,施用高浓度肥料的葡萄与中、低浓度肥料的葡萄比,反而产量更低,品质更差。有的农户居然一亩多地能上5袋肥料,根本就没有根系可以生长,更谈不上吸收了,既然吸收不了,又何苦上肥料呢?很多果农在施肥时非常盲目,互相攀比,施肥量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施肥不如想办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吸收,或者说多施肥不如多长根。用翠姆微生物菌肥营造一种疏松透气、不干不湿、有机质丰富的土壤环境,才会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吸收。土壤环境好了,根系才会好,健康良好的根系是地上部分健康生长的保障,才会有硕果累累的丰收。

水肥一体化管理的七大好处

水肥一体化管理是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小流量、长时间、高频率、局部灌溉、按需分配。水肥一体化管理主要有七方面好处:

1、节水

传统的灌溉一般采用畦灌和漫灌,水常在输送途中或在非根系区内浪费。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水肥相融合,通过可控管道滴状浸润作物根系,能减少土壤湿润深度和湿润面积,从而减少水分的下渗和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通常可节水30%~40%。灌水均匀度可提高80%~90%。

2、提高肥料利用率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先将肥料溶解成浓度适宜的水溶液,采取定时、定量定向的施肥方式,除了减少肥料挥发、流失及土壤对养分的固定外,实现了集中施肥和平衡施肥,在同等条件下,一般可节约30%~50%。

3、提高农药利用率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浇水施肥的同时将专用农药随水肥一起集中施到根部,能充分发挥药效,有效抑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并且每亩农药用量减少15%~30%。

4、节省灌水、施肥时间及用工量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依靠压力差或输水管道压力自动进行灌水施肥,节省人工开沟灌水及人工撒施肥料的时间,同时干燥的田间地头也控制了杂草的产生,从而节约清除杂草的用工量。

5、保护耕层,改善土壤微环境

传统灌溉采用的漫灌方式灌水量较大,使土壤受到较多的冲刷、压实和侵蚀,导致土壤板结,土壤结构受到一定的破坏。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水分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减少养分流失,从而降低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和地下水资源污染,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作物生长。

6、节约土地

水肥一体化田内可免去畦梗和水渠占地,土地利用率可提高5%~15%。同时可提高机收作业质量,减少收获损失。

7、提高产量

经试验,与常规技术相比,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在减少肥料用量40%的基础上,增产15%以上。

水肥一体化用什么施肥系统

无论设施农业还是露天大田农业现在都在推行水肥一体化,滴灌是更高效的把水和肥料作用于作物根部,减少肥料流失,提高水的利用率。

一、滴灌施肥优点:

1、减少水分蒸发损失、地面径流、深层渗漏。

2、将化肥直接施入作物根部,吸收相同肥料施入肥料节约40%

3、控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环境

4、多风地区效果更佳

二、现在好多设施大棚加了滴灌,但是没有配施肥设备,根本没有多大效果。

施肥系统是在灌溉的首部里添加了施肥泵 施肥罐 施肥器,水肥一体化是一种灌溉技术称为水肥一体化技术,好多政府农业项目叫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项目但是并没有加施肥系统,只是用了滴灌带或微喷带或喷灌,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浇地。

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属于哪一类资源节约型技术

都属于。测土配方施肥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缓释”是指化学物质养分释放速率远小于速溶性肥料施入土壤后转变为植物有效态养分的释放速率;“控释”是指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释放按照设定的释放模式(释放率和释放时间)与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相一致。

水肥一体化技术,指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

它们不同程度的节约了社会资源,是国家目前大力推广的农业施肥技术。尤其是水肥一体化技术。

扩展资料:

避免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易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最终肥效发挥慢的问题;尤其避免了铵态和尿素态氮肥施在地表挥发损失的问题,既节约氮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所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使肥料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据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研究,灌溉施肥体系比常规施肥节省肥料50%~70%;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和果园中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人为定量调控,满足作物在关健生育期“吃饱喝足”的需要,杜绝了任何缺素症状,因而在生产上可达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良好的目标。

设施连作障碍原因与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设施蔬菜生产中的连作障碍普遍存在,主要因素包括根基微生物影响、次生盐渍化、植物自毒作用等。调控措施包括轮作和间作套种、增施有机肥料、选育抗性品种、嫁接栽培、添加吸附剂、合理灌水和施用化肥、土壤消毒处理等。现概述了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成因和缓解措施研究成果,以期为调控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提供借鉴,并对未来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展望。

连作障碍是指同一作物或近缘作物连作以后,即使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生育状况变差的现象。目前,认为引起作物出现连作障碍具有诸多原因,如根际微生物与其分泌物、盐碱化、植物自毒作用等,同时,还有诸多的人为因素,如:不合理使用肥料、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等,引起养分不均衡、土壤盐分积聚等问题。

1、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成因

(1)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连作条件下土壤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尤以植物残体与病原微生物的分解产物,对植物有致毒作用,并影响植物根系分泌物正常代谢。土壤微生物和酶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动力,土壤中所进行的一切生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由微生物和酶作用才能完成。大棚蔬菜连作土壤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但有害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研究了日光温室栽培蔬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发现日光温室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比露地都有所增加,真菌表现为腐酶数量增加,木霉数量降低,放线菌数量随温室使用年限增加而降低。研究发现,花生种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真菌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细菌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连作3年后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减少了73%;土壤中细菌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采用营养基质栽培黄瓜,连作第5荏黄瓜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荏次,微生物碳代谢能力、微生物多样性各项指标及对单一碳源的高利用碳源数均在各荏中最高;在连作第11荏后微生物碳代谢能力显著下降,微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微生物对根分泌作用的影响,包括4个方面:①影响根细胞渗透性;②影响根的代谢活动;③对根分泌的某些化合物吸收与转化;④改变根际营养物质对植物的有效性。

(2)次生盐碱化对于土壤连作的影响

连作影响土壤养分的分配和平衡。在设施内植物对所需养分年年不断吸取,土壤营养元素必然缺乏,而对其不需要或需要较少的元素则积累过多,土壤内养分平衡必然失调,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次,各种植物根系分布有深有浅,年年连作根系吸收范围较为固定,造成营养缺乏。连作使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质地变得粘重,土壤砂粒含量下降,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土壤pH和全盐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持续下降,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大棚内多为人为浇水,而得不到雨水淋洗,造成次生盐渍化。

土壤表层水分不断蒸发,深层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上移,致使深层土壤盐分积聚到表层。土壤溶液浓度增加,使土壤的渗透压加大,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弱,严重影响蔬菜生长,易受病害侵染。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出现不同程度的盐害,减产幅度逐年增大。土壤耕作层变浅,大棚内多为人工操作挖翻,翻耕深度不够,使土壤耕层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根系的伸展,造成植株生长发生障碍。

2、设施连作障碍的治理措施

(1)轮作和间作套种

轮作和间作套种能显著增加基质中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土壤微生态得到极大改善,对减轻连作障碍效果显著。玉米、大豆根系分泌物可促进马铃薯块茎萌发和萌芽生长。大蒜与瓜类轮作可显著减轻连作造成的瓜类枯萎病害;黄瓜和番茄交替种植能显著提高黄瓜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番茄轮作能降低黄瓜连作土壤容重和电导率,提高土壤pH,增加碱解N、有效p和有效K的含量。由此可见,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套种对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作用明显,可减少病原真菌数量,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中有养分含量,使土壤环境向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发展。

(2)增施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富含生理活性物质,施用后能提高根际土壤和根系酶活性,提高有机质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根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还可以提高连作土壤微生物活性,减轻自毒作用。增施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同时可减少设施甜瓜土壤中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密度和根中卵块的数量,直接或间接提高防治根结线虫的效果。辣椒结果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果实中硝酸盐的含量。施用专用微生物肥后,连作番茄土壤的有机质、全N、速效P、速效K均有提升。增施有机肥不仅可改善根系生长状况,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减轻根结线虫危害,提高作物抗性。

(3)选用抗性品种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抗性育种,渗入揭示寄生线虫与作物间互作的分子机制,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抗线虫策略。针对设施蔬菜的凋萎病、黄萎病、黑腐病、根结线虫等问题,可以通过选育有针对性和抗性的蔬菜品种,用于消除其危害。

水肥一体化实现了水肥管理的革命性转变

我国传统施肥不但造成了肥效的严重流失,还对土壤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与传统模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实现了水肥管理的革命性转变,即渠道输水向管道输水转变、浇地向浇庄稼转变、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转变、水肥分开向水肥一体转变,增产增效优势集中体现。少量多次浇水施肥,实现均匀持续供应。传统的浇水和施肥方式,作物往往在“饥饿”和“过饱”两个极端之间反复,不能均匀地“吃喝”。而采用微灌水肥一体化,灌水和施肥次数增加,每次的灌溉和施肥量减少,可以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保证作物“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吃饱不浪费”,水分养分均匀持续供应。

集中供应作物根区,水肥吸收直接快速。传统土壤施肥,氮肥常因淋溶、反硝化等而损失,作物中后期的灌溉和施肥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或操作不便等原因难以落实。如小麦适时浇好灌浆水能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提高粒重,但传统灌溉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后,田间进行封垄,常规条件下难以进行施肥、灌水。采用水肥一体化,人员无需进入田间,通过管道就可以方便地进行灌水施肥,能够保证中后期水分养分供应充足,利于产量形成。

实现水肥耦合,养分吸收全面高效。在水肥一体化模式下,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管道以微灌的形式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养分直接以水溶态供应给作物,不仅吸收速度快,而且易于根据作物生长状况调节施肥比例,补充中微量元素,作物养分供应更加全面高效。

通过哪些技术设备可实现农业上的精准施肥

土壤数据和作物营养实时数据的采集
对于长期相对稳定的土壤变量参数,象土壤质地、地形、地貌、微量元素含量等,可一次分析长期受益或多年后再对这些参数做抽样复测,在我国可引用原土壤普查数据做参考。对于中短期土壤变量参数,象N,P,K,有机质、土壤水分等,这些参数时空变异性大,应以GPS定位或导航实时实地分析,也可通过遥感(RS)技术和地面分析结合获得生长期作物养分丰缺情况。这是确定基肥、追肥施用量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实时采样分析的新技术、新仪器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
1.基于土壤溶液光电比色法开发的土壤主要营养元素测定仪,在我国已有若干实用化的产品推广。
2.基于近红外(NIR)多光谱分析技术、半导体多离子选择效应晶体管(ISFET)的离子敏传感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和研究成果[5,6]。
3.基于近红外(NIR)光谱技术和传输阻抗变换理论的土壤水分测量仪在我国已经研制成功。
4.基于光谱探测和遥感理论的作物营养监测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用植物光谱分析方法诊断植物营养水平具有快速、自动化、非破坏性等优点,但诊断专一性不够,解译精度也有待提高。在作物N营养与作物光谱特性方面,无论是多光谱被动遥感,还是激光荧光雷达主动遥感的研究和应用都已较为成熟,在外观未发现缺氮症状时,已能区分作物的N素营养水平。日本首先研制了叶绿素计应用于田间作物氮素营养水平诊断及指导施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日农机新闻1999年又报道了一种自动化施肥装置,在水稻生长期间,可根据其叶子进行判断,自动调节施肥量,用分光传感器分析水稻生长情况,同时用GPS系统导航,任何人都能进行操作。但植物中P、K和微量元素的营养水平与作物光谱特性的关系研究较少。国内外研究发现基于现在的仪器设备条件下,在严重缺磷时,光谱分析才能用作物磷营养诊断;钾只能区分3~4级营养水平。但随着一系列地球观测卫星的将在近几年发射,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提高,遥感技术将在作物营养监测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
无论是田间实时土样分析,还是精确施肥机的运作,都是以农田空间定位为基础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为精确施肥提供了基本条件。GPS接收机可以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气象条件下至少获得4颗以上的GPS卫星发出的定位定时信号,而每一卫星的轨道信息由地面监测中心监测而精确知道,GPS接受机根据时间和光速信号通过三角测量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但由于卫星信号受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干扰,会产生定位误差,美国提供的GPS定位误差可达100米,所以为满足精确施肥或精确农作需要,须给GPS接受机提供差分信号即差分定位系统(DGPS)。DGPS除了接收全球定位卫星信号外,还需接收信标台或卫星转发的差分校正信号。这样可使定位精度大大提高。我们在实验中用的美国GARMIN公司的GPS12XL 接受机,接收差分输入后可达到1~5的定位精度。现在民用DGPS已完全能满足精确施肥的需要。现在的研究正向着GPS-GIS-RS一体化,GPS-智能机械一体化方向发展。日本最近实验利用GPS定位插秧机、GPS定位自动施肥机,误差在10cm以内[14,15]。

决策分析系统
决策分析系统是精确施肥的核心,直接影响精确施肥的技术实践成果。决策分析系统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模型专家系统二部分。GIS用于描述农田空间属性的差异性;作物生长模型和作物营养专家系统用于描述作物的生长过程及养分需求。只有GIS和模型专家系统紧密结合,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这也使现在国内外GIS集成的研究热点。在精确施肥中,GIS主要用于建立土壤数据、自然条件、作物苗情等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属性数据的地理统计、处理、分析、图形转换和模型集成等。作物生长模型是将作物及气象和土壤等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综合大量作物生理学、生态学、农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过程与环境和技术的关系加以理论概括和数量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它是环境信息与作物生长的量化表现。通过作物生长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任意生长时期作物对土壤生长环境的要求,以便采取相关的措施。在这方面美国的科学家们综合考虑大气-土壤-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大型作物模拟模型CERES(覆盖了玉米、小麦、高粱、大豆、花生等12种作物),国内高亮之等系统的完成了水稻模型RICEMOD。但这些模型在生理生态模拟方面仍比较简单,其机理性、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我国20世纪80年代就就开发了作物营养专家系统,但无论是作物肥料效应函数模型为基础的专家系统,还是测土施肥目标产量模型,都属于统计模型,不同的统计模型计算的施肥量相差3倍以上。以作物生理机理为基础的作物营养模拟模型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控制施肥
现在有二种形式,一是实时控制施肥。根据监测土壤的实时传感器信息,控制并调整肥料的投入数量,或根据实时监测的作物光谱信息分析调节施肥量[18,19]。二是处方信息控制施肥。根据决策分析后的电子地图提供的处方施肥信息,对田块中肥料的撒施量进行定位调控。

一种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但此种水肥一体灌溉还是不能做到真正的精准灌溉,我国要建成节约型社会,同时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在灌溉上就需要做到精准,需要多少就用多少,大量的灌溉不仅不能再得到很好的肥效,而且还可能使根系缺氧,因此需要一种能做到精准灌溉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其包括:

路由器;

用于控制整个灌溉系统的PC电脑,所述PC电脑与首部控制器数据线连接,所述首部控制器与路由器之间的JTAG接口通过网线连接;

灌溉系统,其包括肥料桶,所述肥料桶通过管道与混料桶连接,所述管道上连接有计量泵,所述混料桶上连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所述混料桶的进水口上设有流量计,所述流量计与进水口上的水泵相连接,并控制水泵的开关,所述出水口上连接有送料泵,所述送料泵连接注料装置;

所述注料装置包括:安装在大棚上的注料架,所述注料架上安装有十字滑轨,所述十字滑轨通过安装在其上的电机运行,所述十字滑轨上设有电磁气缸,所述电磁气缸下安装有注料爪,所述注料爪与电磁气缸的顶杆连接,所述注料爪内部为中空,并通过管道与送料泵连接,所述注料爪尖端开设液孔,所述计量泵、流量计、送料泵、电磁气缸和电机内分别设有独立的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并与路由器信号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包括水文监测系统,所述水文监测系统包括:安装在温室大棚内的土壤监测站和温室大棚外的气象站,所述土壤监测站、气象站与第一数据存储器数据线连接,所述第一数据存储器上设有第一无线数据收发模块,所述第一无线数据收发模块与路由器信号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包括温室监控系统,所述温室监控系统包括:安装在温室大棚内的温湿度自动记录仪、CO2检测仪和光照度检测仪,所述温湿度自动记录仪、CO2检测仪和光照度检测仪分别与第二数据存储器通过数据线连接,所述所述第二数据存储器上设有第二无线数据收发模块,所述第二无线数据收发模块与路由器信号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包括温室控制系统,所述温室控制系统包括:温室控制器,所述温室控制器分别连接并控制温室卷帘、补光灯、通风扇、CO2发生器,所述温室卷帘、补光灯、通风扇、CO2发生器均安装在温室大棚的顶部,所述温室控制器内设有第三无线数据收发模块,所述第三无线数据收发模块与路由器信号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温室控制器内设有温室卷帘控制模块、补光灯控制模块、通风扇控制模块、CO2发生器控制模块,上述各控制模块均匀第三无线数据收发模块相连接,所述温室卷帘控制模块与温室卷帘信号线连接、所述补光灯控制模块与补光灯信号线连接、所述通风扇控制模块与通风扇信号线连接、所述CO2发生器控制模块与CO2发生器信号线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土壤监测站内设有土壤水分检测仪、土壤PH检测仪、土壤EC值检测仪。

花生水肥一体化管理的三大好处

花生水肥一体化管理是按照花生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小流量、长时间、高频率、局部灌溉、按需分配。花生水肥一体化管理主要有三方面好处∶

1、节水。传统的灌溉一般采取洼灌和浸灌,水常在输送途中或在非根系区内浪费。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水肥相融合,通过可控管道滴状浸润作物根系,能减少土壤湿润深度和湿润面积,从而减少水分的下渗和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通常可节水30%~40%。灌水均匀度可提高80%~90%。

2、提高肥料利用率。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根据花生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先将肥料溶解成浓度适宜的水溶液,采取定时、定量、定向的施肥方式,除了减少肥料挥发、流失及土壤对养分的固定外,实现了集中施肥和平衡施肥,在同等条件下,一般可节约肥料30%~50%。

3、提高农药利用率。花生地下病虫危害严重,传统施药方法农药用量大,效果差。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浇水施肥的同时将专用农药随水肥一起集中施到花生根部,能充分发挥药效,有效抑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并且每亩农药用量减少15%~30%。

水肥一体化在温室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最近这几年以来,在农业生产当中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实际应用,这项技术指的是综合了节约水能源、节约肥料以及节约农药于一身的一种新兴技术手段,它还随着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融入了灌溉技术以及施肥技术,实现了集约供给以及连续受益,这也是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的最主要的特征,它很好地解决了施肥和灌水不同步的缺陷,它在日光温室的蔬菜种植以及果树栽培等集约化的设施栽培当中有非常深远的发展前景。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并保证其实现大面积的推广和实际应用。

伴随着如今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本地蔬菜生产行业的高度重视程度,加上城市地区的“菜篮子”工程的强化建设,蔬菜生产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生产行业,而且日光温室设施生产蔬菜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但是这种生产模式可能会导致部分地区的生产环境长期处于封闭的情况下,化学肥料得以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遭到了掠夺性的开发,且生态环境也逐渐的恶化。最近这几年来,对于农作物的过量施肥现象和漫灌浇水导致的浪费现象,乃至于因此而形成的土地营养过剩以及盐渍化等不良现象都令水肥一体化的技术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一、“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和创新点分析

1、基本原理

在水源处安装适当型号的抽水机,并且安排配肥器,把要求的已经配备好的肥料尽量溶解于配肥器当中,借助配肥器直接打入到抽水机出水管道当中,随后跟随出水管道直接进入到田地当中,借助微喷设施直接灌溉在植株的根部位置,有助于农作物更加顺利的成长和发育。

2、创新点分析

水肥一体化这种技术手段是一种对常规性的微灌技术进行改革的发展举措,同时也是将灌溉技术同施肥技术联合起来予以完善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它可以从根本上对土壤施肥传统予以改变,把肥料和灌水进行相互的融合,坚持肥料和水共同来去的基本原理,进行微灌的期间把养分充足的水资源直接滴落在植物的根系位置,保证了蔬菜吸收养分,同时还确保土层当中的养分不会超过标准量,降低肥料的使用量,避免土壤对于养分的固定以及吸附作用,提升其利用率,保证水肥同步以及集中供给。通常来说规格为60m×8m×3.5m的温室仅需投入1000元左右的产品就能够使用5~10a之间∶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用量比较准确,而且实际操作起来也相对比较简便,可以依照作物的生长需求来予以植物生育期需求的设计工作,保证少量多次给予,随时随地给予,且直接供应,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所需求的水分以及养分均得以保障。

二、“水肥一体化”技术措施最主要的优势特征分析

1、节约水资源以及肥料

水肥一体化技术整个系统都可以进行预先设置,即时性比较理想,保证能够适时、适量且随时随地地向种植作物的区域的根系土壤当中提供水源,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除此之外,也正是因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肥料多余的流失得以节省,因此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肥料的效果。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滴灌施肥,大多集中于栽培植物的根系土壤当中,在较大程度上被农作物所吸收,所以,和常规性的灌溉措施以及施肥措施比较,肥料的利用效率也相对比较高,因此,比起通过大水漫灌的形式来进行冲施肥的技术手段节约肥料的效率能够达到30%~40%。

2、节约农药,改善土壤结构

在设施日光温室当中进行栽培的果树以及蔬菜,接受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灌溉,棚内的温度以及湿度均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自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病害发生的控制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的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成本也会随之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