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两减”:水肥一体化唱主角

控制农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实现“一控两减”目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其中水肥一体化是水肥减量和增效一个关键措施。农业部下发的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面积要从当前的7000万亩扩大到1.5亿亩,新增8000万亩。
  在“一控两减”各项措施中,具有节水、抗旱、生态环保等优势的水肥一体化当前已经由设施走向大田、由经济作物走向粮食作物、由西北干旱区走向全国,节水、节肥效果突出。根据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是节约用水、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中国的水肥一体化必将在“一控两减”中唱主角。这是记者从8月初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和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控两减”高层论坛暨水肥一体化系列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上得到的信息。
  “一控两减”利国利民
  农业部种植业司耕地肥料处副处长仲鹭勍表示,“一控两减”意义深刻,有助于聚合企业、媒体和政府的力量共同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农业“一控两减”工作的开展。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指出,近年来,中国粮食连年增长,但是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却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中国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压力。近些年来尽管中国农业用水、用药、用肥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水资源的节约,特别是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承载了社会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压力,农民背负严重节本增收的压力,“一控两减”势在必行。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会上也表示,作为“一控两减”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化肥农药“零增长”意义重大,利国利民。顾宗勤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肥料生产和消费国,但化肥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变化,一来中国肥料品种仍以固体肥为主,品种单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效肥料滞后,不能满足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机械化施肥、水肥一体化施肥的新要求,加上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化肥施用普遍存在过量使用、不科学使用、肥料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一控两减”的实施对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指引性明确。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孙叔宝认为,中国粮食连续“十二”连增,是靠长期大水、大肥、大药投入基础上取得的,随着农业部“一控两减”政策的提出,化肥、农药零增长的实施,以往农业长期粗放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为了贯彻国家化肥农药减施的战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决定在新产品研发、科学施肥用药标准制定、市场建设人员交流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国家‘一控两减’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农业、水利和化肥与农药行业的协同配合和长期努力。”顾宗勤说。
  水肥一体化担当重任
  “一控两减”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但在美国、以色列高度发达的水肥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由经济作物发展到粮食作物,从设施农业推广到大田作物,从西北干旱地区扩展到全国,亩成本由两三千元降到一千元左右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当前在国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代表们认为,在各项举措中,方兴未艾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脱颖而出,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利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处长吴玉芹指出,水肥一体化将会成为中国高效节水灌溉的推进剂。她认为,如果要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没有高效节水灌溉是实现不了的,要在不能增加水资源的条件下,继续增加粮食产量,只能靠提高水的利用率,而且还节肥。因此说,“十三五”期间水肥一体化定会得到大力推广。
  “发达国家在提高化肥效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液体肥具有见效快、污染少、生态环保、便于添加各种中微量元素和增效剂成分等众多优点,目前美国液体肥料占全部肥料使用量的55%,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也大量使用液体肥,以色列全部都是液体肥,而中国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意味着以液体肥为基础的水肥一体化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顾宗勤说。
  谈到水肥一体化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杜森告诉记者,下一步水肥一体化将主要在以下几个区域加以推广:降水量少但有一定灌溉条件的东北地区,降水量比少、蒸发高、水资源紧缺威胁的西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地区,降水量比较高但分布不均衡的的西南地区,水肥一体化可谓方兴未艾,正走在大步向前的路上。
  示范推广强力推进
  在水肥一体化被认定为“一控两减”一号技术的形势下,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生产与流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顾宗勤表示,为了推进水肥一体化发展,中国氮肥工业协会陆续开展了几项重要工作:第一,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共同在国内重点区域开展尿素硝酸铵水溶液(UAN)试点示范推广及配套技术研发专项。第二,氮肥协会在四川成立液体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三,由中国氮肥行业协会牵头今年1月成立了由液体肥生产企业、使用农户以及化肥农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液体肥产业技术发展联盟。
  杜森表示,为了推动水肥一体化的全面落地,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处“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集成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进行大力推广。二是要研发关键产品,对灌溉设备进行不断研发,集成,应用现代技术对水分、养分进行时时监测进而实现自动控制。三是做好培训和宣传。不仅要教会农民使用,还要让他们能够用得好。
  再好的技术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才算成功,水肥一体化当前依然存在着认识水平低、操作缺乏引导等问题,为了让农民朋友对液体肥了解更加直观易懂,正确用好水溶肥,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与国内权威机构联合拍摄水肥一体化专题片也在会上做了启动。
  同时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组织的以增强水溶肥企业的诚信和品牌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培育水溶肥知名品牌为目标的“诚信水溶肥企业”遴选及中国水溶肥十大品牌评选工作也在会上启动。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水溶肥分会秘书长苏建英介绍,本次活动将从全国水溶肥企业里筛选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十个企业,为水溶肥行业树立标杆,助力化肥行业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 (农资导报)

北京水肥一体化技术迈入“3.0时代”

来源:农民日报

北京房山石楼镇骧驸马村弘科农场的蔬菜大棚里瓜果飘香。自去年开始,这里就应用了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和自主研发的两款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设备,只需技术人员在设备系统里设定好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就可以实现智能、精准灌溉施肥,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还实现了节水、节费、省工。据了解,智能化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的“3.0”版本,是该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准。如今,全市超过半数的规模化农业园区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水肥灌溉,北京已迈入水肥一体化技术的“3.0时代”。

据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节水作物科高级农艺师孟范玉介绍,从2000年开始,国内水肥一体化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0年—2008年,将肥料配成肥液随水施肥,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第二阶段是从2009年—2014年左右,灌溉施肥产品有了较大改进,如全水溶滴灌专用肥等,开展了固定茬口设施蔬菜的灌溉施肥制度研究;第三阶段是从2015年至今,水肥一体化技术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目前,北京市在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据介绍,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施肥技术最关键最核心的装置是灌溉施肥控制设备。对此,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节水农业科引进荷兰PRIVA施肥机,并自主研发了轻简式智能施肥机,在全市规模化农业园区示范推广,促进了农业减本增效,实现了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

据了解,引进的荷兰PRIVA施肥机,是目前在国内应用比较多的机型,该机型设计紧凑,体积小巧,安装和拆除都比较方便。该施肥机适用于规模化园区,能一次性控制8个日光温室,每年可实现亩均节水145立方米,节肥35公斤,省工2个。

由于引进的智能设备技术门槛较高,操作复杂,同时成本也相对较高,不适用于家庭小农户使用。为此,该站自主研发了一款轻简式智能施肥机,低成本、易操作,受到农户欢迎。该施肥机采用“傻瓜式”设计,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目前该设备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并在昌平、顺义和房山等区进行了推广使用,建立西甜瓜、草莓和番茄示范田20余亩,实现了增产提质的效果。(责编:董兆瑞、高星 )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有什么发展?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的蔬菜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蔬菜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该项技术适宜于有井、水库、蓄水池等固定水源,且水质好、符合微灌要求,并已建设或有条件建设微灌设施的区域推广应用。主要适用于设施农业栽培、果园栽培和棉花等大田经济作物栽培,以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其他作物。
这项技术的优点是灌溉施肥的肥效快,养分利用率提高。可以避免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易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最终肥效发挥慢的问题;尤其避免了铵态和尿素态氮肥施在地表挥发损失的问题,既节约氮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所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使肥料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据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研究,灌溉施肥体系比常规施肥节省肥料50%~70%;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蔬菜和果园中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由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人为定量调控,满足作物在关健生育期“吃饱喝足”的需要,杜绝了任何缺素症状,因而在生产上可达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良好的目标。

您家棉田适合“水肥一体化”吗?

水肥一体化是近几年新型的农业技术,将浇水和施肥融为一体,具有省肥节水、省工省力、省时省电、增产高效的特点。相比较传统的种植模式,可以节水30%以上,省肥30%-50%,人工成本降低70%左右,水和肥料利用率可达90%以上。

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机械施肥将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0%以上,提高10个百分点;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1.5亿亩,增加8000万亩。

“液体肥料作为水肥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均衡,效果稳定,吸收利用率高,更安全、更绿色、更环保,符合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水肥一体化技术?

简单来讲就是把溶有肥料的灌溉水,通过灌水器(喷头、微喷头和滴头等),将肥液喷洒到作物上或滴入根区,作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提高水肥利用率。

二、常用的水肥一体化措施有哪些?

水肥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就是把肥料先溶解,然后通过多种方式施用,如叶面喷施、滴灌施用等。其中滴灌施用由于延长了施肥时间,效果最好,最节省肥料。

三、滴灌施肥有哪些优点?

1、滴灌可以省肥30—50%。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可以轻松实现少量多次施肥,可以按照作物需肥规律施肥;其次,可以减少因挥发、淋洗而造成的肥料浪费,从而大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来说,土壤肥力水平越低,省肥效果越明显。

2、滴灌可以节省施肥、灌溉劳力的90%。滴灌施肥是设施灌溉和施肥,整个系统的操作控制只需一个劳动力就可轻松完成灌溉施肥任务。

3、施肥速度快,千亩面积的施肥可以在1天内完成。灵活、方便、准确地控制施肥时间和数量,显著地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增强作物抵御不良天气的能力。

4、滴灌施肥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特别是随水传播的病害,如枯萎病。因为滴灌是单株灌溉的。滴灌时水分向土壤入渗,地面相对干燥,降低了株行间湿度,发病也会显著减轻。滴灌施肥只湿润根层,行间没有水肥供应,杂草生长也会显著减少。滴灌可以滴入农药,对土壤害虫、线虫、根部病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四、能使用的肥料种类有哪些?

只要是能溶于水(最好是不溶性杂质含量低于0.5%)的化肥都能够通过滴灌系统来施用。最好选用水溶性复合肥,溶解性好,养分含量高,养分多元,见效快。部分有机肥,如鸡粪、猪粪要经过水沤腐,取其滤清液使用。

五、滴灌施肥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1、过量灌溉问题。滴灌施肥最担心的问题是过量灌溉。很多用户总感觉滴灌出水少,心里不踏实,结果延长灌溉时间。延长灌溉时间的一个后果是浪费水,另一后果是把不被土壤吸附的养分淋洗到根层以下,浪费肥料。特别是氮的淋洗。通常水溶复合肥料中含尿素、硝态氮,这两种氮源是最容易被淋洗掉。过量灌溉常常表现出缺氮症状,叶片发黄,植物生长受阻。

2、施肥后的洗管问题。一般先滴水,等管道完全充满水后开始施肥,原则上施肥时间越长越好。施肥结束后要继续滴半小时清水,将管道内残留的肥液全部排出。许多用户滴肥后不洗管,最后在滴头处生长藻类及微生物,导致滴头堵塞。准确的滴清水时间可以用电导率仪监控。

水肥一体化,让梨树既吃“饱”又吃“好” 省农科院园艺所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省水省肥,梨品质提升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报讯(记者董豪杰)施肥、灌溉,本就是果树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用肥多、用水多、用工多的传统方式遇上规模化果园,种植户便被效率低、用工难、成本高等难题困扰。而在扶沟县固城乡的梨园里,因为使用了省农科院园艺所带来的水肥一体化技术,150亩梨树的施肥灌溉难题迎刃而解,成本的降低带来了收益的提高。

    8月1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一般的梨园不同,该梨园铺设的滴灌管道、施肥器、储水罐等设备,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借助管道滴灌系统,浇水与施肥同时进行,肥水利用更高效。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豫东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王东升研究员介绍说,对于规模化果园来说,传统的肥水管理方式是肥料穴施或者撒施,不仅造成肥料的大量流失,围绕根茎部位的肥料浓度过大也容易造成烧根。而通过管道滴管,先滴清水、再滴稀释后的肥水,将肥水均匀地滴入果树根区附近土壤,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与传统大水漫灌方式每亩用水量45吨至100吨相比,滴灌能够节水50%以上。

    “节水节肥的同时,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肥水管理精准化,就像给小孩喂奶一样,少量多次,啥时候饿了啥时候吃。”王东升说。

    梨园负责人张红兵说,省水省肥的同时,水肥一体化技术还带来人工成本降低,梨品质提升。按以往的施肥灌溉方式,8个人近一周才能完成150亩梨树的施肥灌溉,而如今只需要4个人两天就可以。

水肥一体化推进节水农业发展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宋学宝 郑颖雪

9月7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该市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有关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潍坊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16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80%。
多年来,潍坊市把发展农业节水灌溉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目前,全市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480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6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32,节水成效显著。然而,伴随着全市农业节水灌溉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节水灌溉工程资金投入不足、工程建设标准不统一、工程建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
当前,潍坊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约束越来越大,必须全面升级灌溉方式,完善农业节水发展体制机制,保障节水灌溉工程长效运行,才能有效推动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按照《潍坊市农业节水灌溉规划》,结合《实施意见》,潍坊市、县、乡三级都要完善节水灌溉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将年度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落实到各镇(街),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全市节水灌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系统指导全市农业节水灌溉工作全面均衡发展。
潍坊市大规模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分区域分重点,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在大棚蔬菜、瓜果、花卉等设施农业种植区,全面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土地流转和种植结构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的中部平原区,集中连片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和喷灌等规模化节水灌溉技术。在水源条件较差、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南部山丘地,着力建设小型水源工程,发展滴灌、微喷、小管出流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水资源匮乏、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北部滨海区,重点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按照潍坊市委、市政府的任务目标要求,今后四年,每年要投入2亿元以上,新建高效节水工程面积13万亩以上,到2020年,水利部门要累计完成58万亩以上。
潍坊市在开展国家、省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创建工作基础上,抓好市、县、镇三级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引进集成国内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配套建设智能化、信息化自动控制灌溉系统,打造“灌溉精准化、水肥一体化、节水长效化、管理智能化、环境生态化”的节水灌溉工程样板。各级示范区规模根据土地流转情况合理确定,市级每年重点抓5处以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各县市区每年建成1—3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潍坊市加快建立农业节水体制机制,通过建立长效运行管护体制,不断创新工程管护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实施建管一体化。探索建立“工程产权所有者筹集为主,政府绩效考核进行奖补为辅”的工程管护经费长效机制,全面保障节水灌溉工程维修养护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组织,落实服务责任,将节水农业纳入为农服务重点内容,组织专家、技术员进村入户,面对面地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提高群众节水意识和节水水平。

中国水肥一体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

来源: 农民日报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全国的近2000位代表参会。在本次大会上,总部在海南的甘霖科技集团发起的“中国水肥一体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准成立并在会上获授牌。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水肥一体化创新联盟的成立,将为行业规范和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笔者了解到,中国水肥一体化产业创新联盟成立后,将凝聚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方的共识与力量,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创新,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建立水肥一体化产业上下游的产学研信息、知识产权等资源的共享机制;拓宽企业、政府沟通的渠道,搭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的平台,推动标准、评价和质量检测为一体的监督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中国水肥一体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共同推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水肥一体化中国标准的制定。 王存福

山东:“水肥一体化”促进精准施肥提高效率

新华社济南8月6日电题:山东:“水肥一体化”促进精准施肥提高效率

董峻、韩佳诺

炎炎八月,在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种梨大户耿玉玲的20亩梨园里,梨子长势正好。今年是他种梨的第6年,由于施用了水溶肥,6年间他没有再给梨园额外浇水。

“现在施水溶肥,施肥的同时也是在浇水。”耿玉玲说,施肥时,每亩地用1000斤水溶解10斤水溶肥,然后通过施肥枪直接注入作物根部。

耿玉玲从去年开始与中化农业合作,中化农业为他提供了水肥一体化服务,提高了梨园的水肥利用效率,降低了追肥成本。

他说,用传统的方式施肥,肥料的利用率只有30%,而水溶肥的肥料利用率可达90%以上。在用水溶肥之前,耿玉玲的20亩梨园每年的追肥成本要400元一亩,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以后,追肥的成本降到了每亩300元。

提升施肥效率也响应了国家建设绿色农业的要求。2015年,原农业部发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力求通过科学施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式,在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除了用施肥枪,在广袤的玉米地里,以手机软件控制的立杆式摇臂微喷灌水器也能将水溶肥施洒到田间。

在阳信县河流镇张古风村的中化现代农业阳信技术服务中心的示范农场,玉米地里正在施肥,却不见农民身影。这里的农田就是通过立杆式摇臂微喷灌水器进行喷洒式施肥。与传统的大水漫灌施肥方式相比,这种喷洒方式不仅省水、省肥,还节省了90%的人工。

“以前一定要保证水浇到每个地方,用水量很大才能把整个地块浇匀。”中化化肥山东分公司水肥一体化项目经理李树森说,“但我们用的是高浓度的液体水溶肥,每次的使用量少且不会浪费,能被精准而均匀地施洒在整个作物生长区。”

据中化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总监王宝杰介绍,这种立杆式摇臂微喷灌水器是由农田旁的智能配肥站控制的,其操控可在手机软件上一键完成,能在作物需要的时候补充水分或养分,促进提升产量和质量。通过这种方式施水溶肥,可以节约50%的灌溉用水、30%的化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完)

农业用水肥一体机可以省多少钱

是生物生存之源,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肥料是农业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在3600亿立方米左右,化肥施用总量达5700万吨。怎样才能提高水资源和肥料资源的利用率呢?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示范推广了一项新技术,通过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实现了水肥同步管理,成为高效农业的一个突出亮点。

传统农业用水发生改变,水肥一体化促进种植业降本提质

阳春三月,北京通州漷县镇的这个种植园里,一片绿意盎然。

北京通州漷县镇一家种植园的主人李少华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活着

李少华曾经是金融行业的资深人士。李少华用眼下时髦的“跨界”、“转型”来形容自己从金融业投身到农业的举动。

辞去公职,要下田种地,这让李少华的家人很是反对,但她还是坚持着。刚刚涉足农业,李少华就有了一个大手笔,承包了150亩农田,原本以为做农业肯定比作金融自在舒心,可李少华没有想到,一路走来却并不轻松。阳光满园种植园负责人李少华:我最困惑的就是水和肥,所有的蔬菜,水和肥都是离不开的。

150亩农田绝不是小数目,一年下来,李少华感觉到,各种费用完全超出她的预想。高昂的人工成本、浇水、施肥几乎让她接应不暇。

李少华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她特别喜欢用时下流行的“新农人”这个称谓来定义自己。而作为一个“新农人”,她总是希望能运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来打理自己的种植园。为了破解困扰自己的用水、用肥的问题,她开始到到处寻找解决的办法,2013年,在山东考察时,看到了当地的菜农使用了微喷设备,李少华马上就动心了,当场订购给自己的15个棚都安装上了。

短,而北京的大棚都比较长,再加上管线布局和控制不合理,大棚里的菜这头旱了,那头却涝了,当年的收成并不理想。李少华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当时花了几万块钱,用了一年就拆了。李少华:交学费了,我们特别想把人工降下来,如果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值得的。

接连探索尝试了好几种方式,要么是因为硬件和自己的大棚不配套,要么是使用不当,总之,几次水肥一体机的尝试都基本以失败告终。

李少华:这头三年,我想破了脑袋想,也想不通。

2015年,北京通州区漷县镇开始率先在京郊打造农业高效节水示范镇,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来到了李少华的种植园,因地制宜的帮她的大棚安装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帮李少华在种植园里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

水肥一体化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这项技术的优点是灌溉施肥的肥效快,养分利用率提高。可以避免肥料施在较干的表土层易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最终肥效发挥慢的问题。安装上水肥一体化设备后,每个礼拜,推广站的技术人员都会来李少华的大棚追踪水肥一体化设备的使用情况,解决他们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监测大棚里作物的生长情况。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在李少华的大棚里追踪水肥一体化设备的使用情况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节水农业科科长程明:株高77,叶片18,最大叶长42,叶宽39,径粗1.78。

在使用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大棚测量完后,程明又来到了隔壁的另一大棚,这个大棚同样种植的是西红柿,但并没有安装水肥一体化设备,而是采用了传统的沟灌的方式,究竟两个大棚的西红柿会有什么差别呢?

等测量完,程明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虽然两个大棚的定植(种的时间)只差一天,但是第二个大棚比应用了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施肥的大棚内的西红柿相差10厘米株高、一穗果和两到三片叶,长势差别较为明显。

开开阀门,开开施肥器,整个的浇水施肥的过程就可以开始了

栽苗时间仅仅只差一天,两个大棚的西红柿长势差别这么大,李少华也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连忙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程明:操作很简单,我可以频繁地去进行这个操作,这样就使我们的作物就像人吃饭一样,少量多餐。它需要的养分和水分,长时间维持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这样作物的生长和后期的坐果都比较好。

那么使用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的西红柿高出10厘米,多那么两、三片叶子,和一穗花,对于李少华的收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李少华对《经济半小时》记者说道,西红柿能比一般的上市早上十天左右,:而价格在十天之内的价格可能是天壤之别,比如说十天前两块,十天之后可能就变成一块。

想着棚里的西红柿将来能抢先上市,卖个好价钱,李少华心里就甜丝丝的

同时,程明告诉她,水肥一体化还会无形之中,帮他降下来另外一项成本,同时还能提升蔬菜的品质。

程明:能够非常有效降低土壤表面往空气当中蒸发的水,只要降低了湿度,咱们就会减少发生病害的几率,降低打药或者植保的一些成本。

又能减少成本、又能提高品质增加收入,配套了适当的设备,又有了正确的技术指导,李少华今年终于尝到了水肥一体化带来的甜头。采访结束时,李少华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她给自己的种植园起名“阳光满园种植园”,就是希望它充满阳光和希望,不断掌握和使用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她对种植园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李少华:我看到这个蔬菜的时候,就感觉它是我的孩子。每次我发现在我的精心呵护下,它那么健康的成长,而且它结的果实,让所有的消费者非常满意,吃到小时候的味道,这就是我现在为什么做农业,是我们真实的、最终的一个努力方向。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农田灌溉的时候,在沟渠旁边,挖一个豁口,然后开闸放水,用漫灌的方式浇地。这样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农田用水不均匀,靠近豁口的地方,水多,庄稼容易被淹死,远离豁口的地方又保证不了水的灌溉。除了农业用水,还要施肥。两个工作,农民都要重复进行。如今水肥一体化技术将两样工作合在一起,一次性完成,大大减少了用工和成本,尤其是对种植大户来说,更是一个好消息。

资金支持、技术培训,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在北京市昌平区的果园里,许正国正带领着工人进行开春以来的第一次追肥和浇水。

这边工人一撒完肥料,许正国就赶紧张罗让工人用旋耕机把肥料旋进地里

绿源秋实种植园负责人许正国:注意安全啊,你也没弄过,你慢点。得旋两遍,一遍不行吧。

许正国老家是山东的,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庄稼汉,年轻时,他心心念念的就是想跳出农门,于是走南闯北从打零工开始,搞过装修,也开过餐馆,没想到兜兜转转还是当回了农民。

《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什么想到说要做一个果园呢?

许正国:我原来就经过考察,烟台苹果卖的挺好的,挺火的。

2008年,许正国还在北京昌平的郊区开餐厅,看到山东的苹果在北京很畅销、价格也不低,他盘算着自己也干回老本行,包块地搞一个果园,不过,许正国这个果园,没有建在山东老家,而是选在了北京。

许正国:昌平苹果出名,温差大,苹果甜,从烟台运到北京还需要运费呢。

考量了市场、价格、品质等等因素之后,许正国在昌平包了100亩地,开始种起了苹果。

100亩地中大都是一米之间看不着荒地,光平地开荒就进行了半年之久

从开荒平整土地、栽果苗开始,许正国建起了这个果园。接下来的几年,果园一直处于投入期,许正国几乎投入了所有的积蓄。

许正国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算上人工费、水费、电费,一亩地每年得一万块钱。

许正国发现,搞个果园并不想当初设想的那么简单,前五年时间都是持续往里投入,看不到任何回报,最让他头疼的就是人工。

《经济半小时》记者:我看您这的工人也都是有些年龄的。

许正国:对,基本上60吧,人也不好找。

许正国算过一笔账,一年下来,从浇水、施肥、授粉、疏花疏果、到剪枝、拉条、套袋、采摘,各个工序下来,一年需要的工费就在40万元左右。特别是每年开春时浇水、追肥,用工量特别大。

2013年,北京市农技推广站和昌平区农技推广中心组织了技术培训和交流,许正国第一次见识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

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节水室主任刘保文:跟他们当朋友一块沟通交流,首先你要倾听他对你有什么顾虑,有什么想法,然后你跟他沟通交流,能理解你,能信任你,信赖你这个技术确实是为他真心实在地着想。

许正国《经济半小时》记者,刚开始他在听到水肥一体化技术时抱有顾虑,即挖沟、接管子等需要自己出人工费。

看到其他农户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实惠,许正国慢慢地打消了顾虑,经过培训和实地考察,许正国发现,水肥一体化的确能省时、省工,果园浇一次水但一次性改造,每亩地3500到4000元的投入,又让他打起了退堂鼓。

了解到许正国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昌平区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帮他想办法

刘保文:通过申报节水项目,在这个基础上,让他自己再出工出劳,也就是配套出一部分资金。

《经济半小时》记者:他那个能出几成呢?

刘保文:他应该出到20%到25%。

拿到了政策补贴,许正国一下子放下了包袱,开始了仔细地研究和学习。。

刘保文:他有这种意愿,可以让他去,自己配套出一副,这样他既保障了会用,还能用好,还能用长久。因为原来政策性的配套,就是我全给你配上,而且不考虑实用者,是不是他真心喜欢去用,或者是接受,就是强行的把资金配套上面,这样就往往造成投资者和使用者脱节,效率利用不高。

在许正国家的果园,每个果树下面都有几圈管子,这些滴灌设备是2013年装起来的

3年的时间,许正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套设备带来的实惠。

许正国:现在是一个星期就浇完了,以前也得一个来月。

刘保文:这种灌溉方式比大水罐灌水量节省50%,另外一个还有一点把有限的水,都用在需要的地去了,这都到这个果树吸收的根须去了。

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要通过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实现了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予以了肯定,同时设定了目标任务。如今,水肥一体化技术已开始应用。这项技术除了用在经济作物,同时在农田庄稼地里也是大显身手。

农田庄稼实行滴灌、微喷,实践、实验共破推广难题

在北京顺义万亩示范园,小麦也到了灌返青水的时机。这些年,陈领已经陆续流转了上万亩土地,合作社也已经公司化运作。在别人眼中他可以当甩手掌柜了,但每到这个时节,他还是不放心,亲自到地里看看心里才踏实。

2012年北京市实施了都市型万亩示范方以后,北京兴农鼎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农民一万多亩土地进行规模经营

陈领是做农机具起家的,做了几十年农机具的销售和维修,他渐渐发现,只有实现了土地的成方连片,才能使现代化的农机具、和管理方式派上用场。

春灌时节,陈领的农业合作社运用着滴灌、微喷、圆形喷灌机、半固定时喷灌等各种不同的水肥一体化设备

北京兴农鼎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领:原来一亩地小麦要用180方左右的水,通过实施微喷、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后,每亩地使用在120方左右。

陈领的万亩示范方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收益远没有蔬菜、水果高。当时上水肥一体化设备时,每亩地将近2000元的一次性投入,让他着实犹豫了。但精明的他算了一笔账,最终决定放手搏一把。

陈领:每年人工的成本降低150块钱左右,一次投入每亩地两千块钱,可以连续使五年的时间。

使用了水肥一体化,这个万亩示范方一年的工费就会节省150万。而且,现在上水肥一体化时,政府还给了一大部分的补贴。

陈领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让他惊喜的是,节水节肥之后,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小麦亩产从2014年的800斤增长到2015年的950斤。

王俊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也是北京市粮经作物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

这些日子农户们忙着春耕、春灌,王俊英也总是带着推广的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忙活

王俊英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已经成为他们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重点。

王俊英坦言,之所以目前水肥一体化的推广面积还有限,一个重要的瓶颈在于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俊英:目前的节水灌溉方式大部分是适合规模经营的这种管理方式,一家一户,一家一两亩地的很难推广。目前只适合在合作社、种粮大户、规模经营的农场推广。

除了经营模式,水肥一体化设备和配套肥料的成本,也成为制约它推广的一个门槛。

王俊英:圆形喷灌,一套机组能管大概少的二三百亩地,多的五六百亩地,投资应该是在四五十万,不光说是一家一户,即使一个合作社自己承担起来确实还是有点吃力。

作为技术推广专家,王俊英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推广水肥一体化面临的难题。究竟这些难题如何破解呢?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李光永教授正带领着同学们寻求解决方案

李光永:低成本的滴灌带一米不到两毛钱,它的寿命只能用一个季节,这样农民用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现在正在解决把滴灌带埋到地下去,搞地下滴灌。李光永教授,从上世纪80年初就致力于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90年代末,还曾到全球节水农业技术最领先的以色列考察学习过一年时间,亲眼目睹了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技术。

李光永:以色列国土面积非常小,水又非常稀缺,基本上没有大田作物,所以他们研究的重点就是温室大棚里面高经济价值的作物。我们国家大面积的还是粮食作物,我们必须要来解决粮食作物怎么样来降低农民的投入,并且获得高产,并且少用肥料,让它获得比较好的品质,这就比较得要研究出我们国家的水肥一体化。

李教授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研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水肥一体化设备。70年代开始,他们就开始研究这项技术,如今将成本每亩一两千的水肥技术降低到了500块到700块钱。2014年,他主导研发“滴灌水肥一体化专用肥料及配套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李教授说,不仅是要做出价廉质优的硬件设备,要是农民把水肥一体化技术用好,还需要有完善的技术指导。

连续几年,李教授带着学生做实验,总结出灌溉施肥技术规程,相当于是一个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的说明表

李光永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该技术规程主要适用于农民,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通过它,农名可以知道实行水肥一体化时,应该灌几次水等具体操作问题。

李光永:在“互联网+”时代,智能灌溉和智能施肥,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除了解决现实的技术难题和推广瓶颈,在实验室里,李教授还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研究

李光永:这叫灌溉水肥一体化,智能化系统。农民只要坐到家里头,就能知道是不是缺水,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在办公室或者手机上就可以把阀门打开,让它自动灌溉水合肥料。

半小时观察:农业“突围”新路径

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肥料是农业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缺水加上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打破这样的局面。它的意义不只是节水节肥、环保高效,更重要的是,它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所起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水肥一体化是“控水减肥”的关键途径,目前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大概在467万多公顷,根据农业部部署,到2020年,将新增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533万多公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各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以及行业组织等多方合力,共同打好高效农业的普及战。

苗圃水肥一体化多年管理经验大公开

水是生物生存之源,是农林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肥是作物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在现代化苗圃经营中,滴灌技术已不再是国外才有的先进技术了,国内不少现代化苗圃早已经用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

水是生物生存之源,是农林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肥是作物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在现代化苗圃经营中,滴灌技术已不再是国外才有的先进技术了,国内不少现代化苗圃早已经用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该技术以其高节水节肥率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的关注。苗圃水肥一体化设施直接关系到苗木的生长。

水肥一体化,就是通过灌溉系统施肥,作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通常与灌溉同时进行的施肥,是在压力作用下,将肥料溶液注入灌溉输水管道而实现的。溶有肥料的灌溉水,通过灌水器(喷头、微喷头和滴头等),将肥液喷洒到作物上或滴入根区。广义讲,就是把肥料溶解后施用,包含淋施、浇施、喷施、管道施用等。

恺易物联网小课堂:苗圃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

与传统的灌溉和施肥方式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及时满足作物对水分和各种养分的需求,保证作物“吃得舒服,喝得痛快”。水肥一体化滴灌,直接把作物所需的肥料随水分均匀的输送到植物的根部,作物“细酌慢饮”,大幅度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可减少50 %的肥料用量,水量也只有沟灌的30 % – 40 %。作物很多病毒是土传病毒,随水传播。如辣椒疫病、番茄枯萎病等,采用滴灌可以直接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滴灌能降低棚内的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冬季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能控制浇水量,降低湿度,提高地温。传统沟灌会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作物根系处于缺氧状态,造成沤根现象,而使用滴灌则避免了因浇水过大而引起的作物沤根、黄叶等问题。水肥一体化滴灌的工程投资(包括管路、施肥池、动力设备等)约为1000元/亩,可以使用5年左右,每年节省的肥料和农药至少为700元,增产幅度可达30 %以上。

恺易物联网小课堂:苗圃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